貧血概述

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主要特徵是紅血球數量不足或血紅蛋白濃度偏低,導致人體組織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這種疾病可能影響各年齡層,從嬰幼兒到長者皆有可能發生,但女性因生理特性及營養需求較高,發病率相對較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20億人受貧血困擾,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

貧血的成因複雜,可能涉及營養缺乏、慢性疾病、遺傳因素或藥物副作用等多種原因。其症狀表現因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輕微患者可能僅感到疲倦,而嚴重者則可能出現心悸、頭暈甚至器官功能異常。早期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臨床上常透過血液檢查確認診斷,並根據病因而制定個人化療法。

成因和風險因素

貧血的成因可分為三大類:紅血球生成不足、紅血球過度破壞,以及急性或慢性出血導致大量流失。其中以營養缺乏型貧血最常見,尤其鐵、葉酸及維生素B12的攝取不足會直接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例如,鐵質不足會導致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而維生素B12缺乏則可能誘發巨球性貧血。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慢性疾病如腎衰竭、類風濕關節炎或癌症,這些疾病可能干擾骨髓造血功能或促進紅血球破壞。妊娠期婦女因血容量增加,若未補充足夠鐵質,也可能引發妊娠貧血。此外,某些基因缺陷如地中海貧血(thalassemia)或戈謝氏症(Gaucher disease),會使紅血球生命周期縮短,形成先天性貧血。

  • 營養缺乏:鐵、葉酸、維生素B12不足
  • 慢性疾病:腎病、炎症、癌症
  • 遺傳性缺陷:血紅蛋白基因突變
  • 出血因素:消化道出血、月經過多

症狀

貧血的症狀呈現程度與貧血進展速度密切相關。急性貧血患者可能因突然的紅血球減少,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代償反應。慢性貧血患者則可能逐漸適應缺氧環境,症狀發展較緩慢。典型症狀包括持續性疲勞、皮膚蒼白、指甲脆弱及頭暈目眩。

嚴重貧血可能導致心臟負荷過重,患者可能在活動後產生胸痛或心悸。兒童貧血可能影響生長發育,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及學習能力下降。特殊類型如溶血性貧血,還可能伴隨黃疸、脾臟腫大等特異性症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因代謝代償機制,初期症狀不明顯,需透過醫學檢查確認。

診斷

診斷貧血首先進行全血球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CBC)檢測,觀察紅血球數量、血紅蛋白濃度及紅血球平均體積(MCV)等指標。若發現血紅蛋白濃度低於正常值(成年男性低於13g/dL,女性低於12g/dL),則可初步判定貧血存在。進一步需進行鐵代謝指數測試,包括血清鐵、轉鐵蛋白飽和度及血清鐵蛋白濃度,以區分不同類型的貧血。

針對疑有營養缺乏的患者,醫師會追蹤葉酸及維生素B12濃度,並安排消化道內視鏡或糞便潛血檢查,以排除消化道慢性出血的可能性。遺傳性貧血需進行基因檢測,如地中海貧血的基因分析或G6PD缺乏症的酶活性測試。在複雜病例中,可能需要進行骨髓穿刺,評估造血細胞的生成狀況。

治療選項

貧血治療需根據根本原因制定策略。營養缺乏型貧血以口服或注射補充為主,例如缺鐵性貧血需配合鐵劑治療與鐵質攝取建議。嚴重缺鐵患者可能需要静脉注射鐵劑,以加速血紅蛋白恢復。維生素B12缺乏症則需定期肌肉注射或舌下含片治療,並配合飲食調整。

慢性疾病引起的貧血可能需針對原發病治療,例如使用紅血球生成素(EPO)刺激劑改善腎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治療則側重於控制免疫系統反應或手術移除脾臟。在治療期間,醫師會定期追蹤血紅蛋白濃度與相關生化指標,調整藥物劑量與治療策略。特殊案例如地中海貧血,可能需要長期輸血或骨髓移植。

  • 營養補充療法:口服鐵劑、B12注射
  • 藥物治療:EPO刺激劑、免疫抑制劑
  • 手術治療:脾臟切除、骨髓移植
  • 生活調節:飲食改善、出血源頭治療

預防

營養預防是關鍵措施,建議每日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紅肉、深綠葉蔬菜,並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需定期進行血紅蛋白濃度篩檢,並遵從醫師建議補充鐵劑。長期血液透析患者應定期監測鐵代謝指標,避免代謝失調誘發貧血。

高風險群體如挑食者、月經量多的女性及消化道疾病患者,應建立定期血液檢查的習慣。公共衛生政策方面,部分國家實施嬰幼兒鐵劑補充計劃,有效降低兒童貧血盛行率。飲食調整建議包括增加瘦肉、深海魚類、乾燥果類的攝取,並避免與抑制鐵吸收的物質(如茶、咖啡)同時食用。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當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疲勞、頭暈、指甲蒼白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進行血液常規檢查。若懷疑消化道出血,需追蹤大便潛血測試與腸胃鏡檢查。特殊族群如孕婦、血液透析患者或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應每3-6個月進行血液篩檢。出現呼吸困難、心悸或意識模糊等嚴重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評估是否需緊急處置。

醫師會根據症狀嚴重程度與貧血類型制定治療計畫。例如月經量過多導致的貧血,可能需婦科評估止血治療;而慢性失血患者需尋找並治療出血源頭。定期追蹤血紅蛋白濃度變化,有助於評估治療成效與預防症狀復發。

 

常見問題

貧血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如何安排鐵質攝取?需注意哪些營養素的搭配?

貧血患者應優先攝取紅肉、甲殼類、深色蔬菜等富含「血基質鐵」的食物,吸收率較高。同時搭配維生素C(如柑橘類)可促進鐵吸收,但避免與茶、咖啡或高纖食品同食,以免妨礙吸收。鈣質與鐵同時攝取也需間隔1-2小時。

進行有氧運動時,貧血患者應如何調整運動強度以避免疲勞加重?

中度貧血患者建議從低強度運動開始,如快走或瑜伽,每次30分鐘內為佳。嚴重貧血者應暫停劇烈運動,待血紅蛋白恢復至10g/dL以上再逐漸恢復。運動後若出現頭暈、心跳過速,應立即休息並補充含鐵食品。

懷孕期間診斷出貧血,是否需要調整補鐵劑的劑量或服用時間?

孕婦貧血治療需謹遵醫師指示,通常建議選擇亞鐵類補劑並分次服用以減少胃腸不適。服藥時間應與產前維他命錯開,因钙質可能影響鐵吸收。嚴重缺鐵者可能需要注射型補鐵,但需評估過敏風險。

長期服用鐵劑補充劑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有哪些替代補鐵方式?

過量補鐵可能引起腸胃刺激或鐵過剩症,建議定期抽血監測血紅蛋白及血清鐵蛋白濃度。天然食物來源如南瓜子、菠菜是安全選擇,但吸收效率較低。必要時醫師會開具腸溶式鐵劑以減少副作用。

為什麼有些人補足鐵質後貧血仍未改善?需要進行哪些進一步檢查?

若鐵劑治療無效,可能涉及吸收障礙(如胃切除術後)、慢性疾病性貧血或遺傳性血液疾病。醫師可能安排骨髓穿刺、鐵蛋白指數、總鐵結合力檢測,甚至基因檢測以排除地中海貧血等特殊型態。

Ane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