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厭食症的診斷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評估程序,以準確區分疾病特徵與其他生理或心理問題。診斷過程通常包括詳細的臨床評估、醫學檢查及標準化的心理評估工具,並需符合國際診斷標準如DSM-5的嚴格準則。早期診斷對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因此醫療團隊會透過系統化的步驟逐步排除其他潛在病因。
診斷流程的關鍵在於識別患者是否符合核心症狀,包括對體重增加的強烈恐懼、低體重指標以及對身體形象的認知扭曲。醫療專業人員會綜合生理指標、心理狀態及行為模式,並透過問卷調查和實驗室檢查來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這種全面性的評估方式有助於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並避免誤診。
診斷的初始階段是收集患者的完整病史,包括體重變化軌跡、飲食習慣、運動模式及心理狀態的改變。醫療人員會詳細詢問患者對自體形象的認知、對體重增加的焦慮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暴食或催吐行為。這些資訊能幫助評估患者是否符合「對體重增加的病態恐懼」和「低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核心診斷標準。
在症狀評估中,醫師會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營養不良的體徵,例如皮膚乾燥、毛發脫落或體溫過低。心理狀態的評估則包括情緒波動程度、社交退縮現象,以及是否存在自傷行為。這些觀察結果將與後續的客觀檢查結果交叉比對,以確認診斷的準確性。
身體檢查會特別著重於評估營養狀態,包括皮膚彈性、肌肉萎縮程度及指甲脆弱度等。醫師會測量血壓、脈搏及體溫,低血壓或心律不整可能反映代謝紊亂。BMI的計算是關鍵指標,成年女性BMI低於18.5通常視為診斷標準之一,但兒童或青少年需根據生長曲線圖進行年齡和性別調整。
血液檢查用於評估營養缺乏狀況,常見檢測項目包括血紅蛋白濃度、電解質平衡、肝功能指數及 thyroid hormones。低血鈉或低鉀可能提示脫水或營養吸收障礙,而 thyroid function tests可排除下丘腦-垂體- thyroid axis的異常。
心臟功能評估方面,心電圖(EKG)能檢測QT間期延長等心律失常現象,這些心電變化可能因電解質失衡而誘發生命威脅。骨密度掃描(DXA)則用於評估骨質疏鬆風險,長期營養不良的患者常出現骨鈣流失現象。
胃腸道X光或超音波偶爾用於排除消化系統器質性問題,但主要用於評估胃腸功能異常。腦部影像檢查在罕見情況下進行,例如懷疑存在器質性腦部病變導致進食障礙。這些檢查雖非常規程序,但在症狀不典型時能提供關鍵線索。
簡易篩檢工具如SCOFF問卷被廣泛使用,五個問題針對體重恐懼、誇大體重、誇大體型等核心症狀。EAT-26問卷(進食障礙篩檢量表)則提供更詳細的症狀嚴重度評估,分數高者需進一步深入診斷。
EDDI(進食障礙診斷面談)是結構化面談工具,系統化探討患者的飲食行為、體像認知及營養狀態。這些工具雖非診斷依據,但能有效篩選高風險個案,指引後續專業評估。
結構化臨床面談是核心程序,醫師會使用SCID-E(精神疾病診斷面談)中的進食障礙模組。心理評估還包括評估共病情況,如憂鬱症、焦慮症或強迫性思維,這些共病可能影響治療策略的制定。
需鑑別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或消化系統疾病,這些疾病可能導致類似症狀如體重急劇下降或食欲異常。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雖體重下降但常伴隨心悸和手抖,與神經性厭食症的自願限制飲食有本質差異。
其他需要排除的條件包括慢性消化道疾病或癌症,這些疾病可能導致營養吸收障礙。生化檢查與影像學結果能有效區分器質性病因與心理性病態飲食行為。
需與暴食症或暴食後誘吐症候群區分,後者患者可能有正常或過重的BMI,但存在反覆暴食與補償行為。診斷時需確認患者是否因對體型的病態恐懼而主動限制攝食,而非單純的飲食偏好問題。
早期發現能有效阻斷惡性循環,例如在體重過度下降前介入可避免心臟肌肉萎縮或代謝危機。及早治療能提高恢復率,研究顯示症狀持續超過五年者復發風險增加300%。
早期診斷還能預防不可逆的生理損傷,如骨質疏鬆可能在病程中期即造成永久性骨密度損失。心理干預在早期階段可建立治療動機,當患者已處於嚴重營養不良時,其認知功能可能受損影響治療配合度。
未被及時診斷的患者可能發展出嚴重代謝異常,如低血鈉誘發的癲癇或心臟停跳。長期營養不足還可能導致生育能力永久損傷,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停經超過三個月的 Amenorrhea 現象。
診斷流程需整合內科醫師、營養師與心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營養師評估每日熱量攝取與營養狀態,心理師則評估認知扭曲程度與家庭互動模式。這種跨領域合作能確保診斷的完整性,避免單一科別視角的盲點。
除了明顯的體重下降,早期徵兆可能包括對食物的強迫性焦慮、過度計量飲食、隱藏吃東西的行為,或持續自我評估體重與體態。這些行為可能伴隨社交退縮或對體態的扭曲認知,需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
家屬在協助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可以發揮哪些具體作用?家屬可透過細心觀察患者的飲食習慣改變和情緒狀態,並鼓勵其接受專業評估。在治療階段,家屬需配合營養師的飲食計劃,並提供情感支持,避免因過度關注體重而加劇焦慮。
診斷神經性厭食症時,除了體重指數(BMI)外,還會參考哪些評估指標?診斷會綜合評估患者對體重的扭曲認知、對肥胖的過度恐懼,以及因飲食失調導致的生理或心理問題。心理評估工具如EDDI(飲食失調診斷問卷)及身體檢查結果,也是關鍵評估依據。
若患者否認自身病況,如何推動其接受診斷與治療?專業人員會透過客觀數據(如體重變化、血液檢查異常)與患者沟通,並建議家人以關懷態度表達擔憂,而非直接批評。在嚴重案例中,可能需法律或醫療授權進行強制評估。
診斷流程中,如何區分神經性厭食症與其他飲食障礙或生理疾病?醫師會排除甲狀腺功能異常、消化系統疾病等生理原因,並透過詳細問診確認患者是否因心理因素自願限制飲食。心理評估則用以鑑別其他飲食障礙(如暴食症)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