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嚴重的飲食及心理相關疾病,主要特徵為對體重增加的極度恐懼、對體態的扭曲認知,以及極端限制飲食的行為。此疾病不僅影響身體健康,更會導致多重心理及社會功能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其發病率在青少年女性中較高,但近年男性及跨性別族群的案例亦逐漸增加。
此疾病常與社會對理想體態的壓力有關,患者往往透過控制體重來應對情緒問題或追求認同。值得注意的是,神經性厭食症的診斷與治療需要跨領域醫療團隊合作,包括心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內科醫師共同參與。早期發現與即時干預對改善預後至關重要。
神經性厭食症的成因複雜,涉及生物、心理及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生物學因素方面,研究顯示腦部血清素代謝異常可能影響飲食行為調節。基因研究也發現特定基因多態性與疾病傾向相關,但遺傳風險通常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
心理因素包括完美主義傾向、低自我價值感及情緒調節困難。患者常將體重與自尊心直接連結,形成「體重=自我價值」的扭曲認知模式。社會文化因素中,媒體對「瘦美」的強烈宣傳及同儕壓力,會加劇對體態的焦慮。
生理症狀方面,患者常出現明顯體重低於標準值、代謝異常及內分泌紊亂。典型症狀包括月經停經、皮膚乾燥、體溫過低及毛髮異常生長(蘭毛症)。長期營養不良可能導致心臟功能衰竭或骨質疏鬆等不可逆傷害。
心理症狀包含對體重的病態恐懼及認知扭曲。患者可能嚴重低估自身體重,即使體重明顯偏低仍主觀認為過重。常見行為包括秘密隱藏食物、過度計量卡路里、誇張的運動習慣,或誘發性食慾異常(如催吐或濫用瀉藥)。
診斷需根據《診斷與統計手册第五版》(DSM-5)的明確標準:1. 過度影響的體重管理導致明顯低體重;2. 過度恐懼體重增加;3. 針對體態的認知扭曲。醫療評估需排除其他疾病導致的營養不良。
診斷流程包含三階段:首先由精神科醫師進行結構化問卷評估,接著由營養師進行飲食日記分析,最後由內科醫師進行心電圖、血液生化及內分泌功能檢查。排除標準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或消化系統疾病等器質性病因。
治療通常採用多面向介入策略。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療法(CBT)被證實能有效改善病態飲食認知。家庭基礎治療(FBT)在青少年患者中成效顯著,透過家庭動態調整改善病患支持系統。
營養復健是關鍵治療環節,包含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模式及營養評估。在嚴重營養失調案例中,可能需要住院治療以避免器官衰竭。藥物治療方面,.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有時用於伴隨抑鬱症狀的患者,但單獨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預防策略應著重於社會教育與早期識別。學校及職場環境中應避免將體重與價值判斷直接連結,鼓勵以健康而非外觀為導向的體態教育。醫療機構可透過定期體檢加入飲食行為篩檢項目。
家庭預防方面,家長應培養開放的溝通環境,避免對子女的體態做出負面評價。媒體教育亦是關鍵,鼓勵多元美學標準,減少對「標準體態」的狹隘定義。社區資源方面,可建立匿名諮詢熱線或線上自評工具,協助高風險群早期求助。
當出現以下任一指標時應立即就醫:1. 六個月內體重無故下降超過正常範圍;2. 食欲異常伴隨生理機能障礙(如停經、暈眩);3. 飲食相關強迫行為嚴重影響日常活動。拖延治療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
輕微症狀早期干預可顯著改善預後。建議當出現以下行為時應主動求診:定期稱重次數超過每日三次、拒絕參與社交聚餐、對鏡子檢查身體部分超過一小時每天、或出現誘發性催吐行為。醫療專業人員能提供客觀評估與治療方案。
當個人的體重明顯低於正常範圍,且伴隨對體重或外貌的病態恐懼,甚至出現生理機能異常(如停經、低血壓)時,即需立即就醫。若患者因拒食導致營養不良或心理評估顯示強迫性減重行為,醫療介入是必要的。
家庭成員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角色是什麼?家庭支持是關鍵。家人需避免批評飲食選擇,轉而提供非評判性的溝通,並協助建立規律飲食計劃。在某些治療模式(如家庭基礎療法)中,家屬更直接參與治療決策,以促進患者的情感與行為調整。
是否所有神經性厭食症患者都需要住院治療?住院需求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若患者已出現心臟功能異常、電解質失衡或拒絶接受門診治療,則需住院進行24小時監測與營養支持。輕微階段或康復期患者則可透過門診跟進,但需定期評估風險。
社會對此疾病的「以瘦為美」觀念如何影響治療成效?社會對瘦削外貌的過度推崇可能加劇患者病態減重行為。治療中需協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身體認知,並提倡多元美學價值,以緩解因社會壓力而產生的症狀反覆或拒治療現象。
康復後是否需要持續追蹤?追蹤期間需注意哪些跡象?建議康復後至少追蹤1-2年,因復發率高達30-50%。需密切觀察體重波動、再次出現限制飲食行為或強迫性運動,以及情緒低落等跡象。心理治療與營養諮詢的長期配合能有效降低再次發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