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厭食症的治療

神經性厭食症的治療需整合醫療、營養與心理支持,目標在恢復正常體重、改善心理症狀並預防長期併發症。治療方案通常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制定,從门诊追踪到住院治療皆有可能。治療團隊通常包括精神科醫師、營養師與心理治療師,共同協調各項干預措施。

治療過程強調「全人醫療」觀念,不僅著重生理指標的恢復,更需處理患者對體重與外貌的認知扭曲。治療初期可能需要先改善營養狀態,再逐步處理心理層面的問題。治療成效常需數月甚至數年時間,患者與家屬的積極參與是關鍵。

當前治療選項

目前的治療策略分為三大核心:營養恢復、心理療法與醫療監測。對急性營養不良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療以確保安全攝取足夠熱量。門診治療則透過定期追蹤調整飲食計畫,並配合心理療法改變病態思維。

住院與門診治療

住院治療適用於生命跡象不穩定(如心律不整、嚴重低體重)或自殺風險高的患者。醫療團隊會制定每日熱量目標,並使用鼻胃管或腸胃喂食管在極端情況下使用。門診治療則透過每周追蹤體重與飲食日記,協助患者逐步建立正常飲食習慣。

在營養恢復階段,醫療團隊會根據患者體重、年齡與生理需求,設定每日熱量增加500-1000大卡的目標。此過程需避免過度急進,以減少代謝危機風險。營養師會設計多樣化飲食計劃,並教導患者辨識營養標籤與健康烹調方式。

藥物治療

藥物在神經性厭食症治療中多用於處理共病問題,而非直接治療核心症狀。抗憂鬱藥物如SSRIs可能用於改善伴隨的抑鬱或焦慮,但需在體重恢復後才開始使用,以免藥物代謝異常。

抗焦慮與抗憂鬱藥物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是常見選擇,但需配合心理治療才能發揮最大效果。研究顯示,對已恢復正常體重的患者使用SSRIs,可降低症狀復發率。但藥物對急性營養不良患者可能無效,因神經傳導物質代謝異常需要生理狀態穩定後才會改善。

非藥物療法

心理治療是主要治療方式,認知行為療法(CBT)與家庭治療為目前證據最充分的方法。治療師會協助患者辨識扭曲的體像認知,並透過行為實驗挑戰病態思維。家庭治療則針對青少年患者,強化家庭支持系統。

認知行為療法(CBT)

CBT-E(增強型認知行為療法)專為厭食症設計,透過五個治療模組處理體像障礙、飲食限制行為與情緒調節問題。治療師會協助患者建立「正常飲食範圍」的概念,並使用行為實驗讓患者暴露在短期飢餓情境中,以減輕對「過食」的恐懼。

家庭基礎治療

針對18歲以下患者,家庭治療著重於建立支持性家庭環境。初期由家人協助監控飲食,隨後逐漸交還自主權。研究顯示此方法可使青少年患者的復發率降低30%以上。家庭成員需學習辨識病態行為的徵兆,並避免在治療過程施加壓力。

生活方式管理

治療成功取決於持續的生活模式調整。患者需建立規律的三餐時程,並避免過度運動或誘發暴食的行為。營養師會設計「中性化」飲食計畫,減少對特定食物的焦慮。

  • 飲食日記追蹤:每日記錄攝取內容與情緒狀態,協助治療師發現行為模式
  • 體重追蹤系統:使用隱藏式量測或週週追蹤,避免患者因體重變化而抗拒治療
  • 社交支持網絡:加入支持團體或線上社群,減少孤立感

運動監測

過度運動是常見的代償行為,治療師會設定每日運動上限(如每日不超過6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使用穿戴式裝置追蹤活動量,並教育患者辨識「健康運動」與「代償行為」的差異。

未來治療方向

新興研究探討神經可塑性與認知修復技術,例如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顯示前額葉皮質活動異常,可能成為治療標靶。非侵入式腦刺激技術如經顱磁刺激(TMS)正在臨床試驗階段,顯示對部分患者有認知功能改善效果。

個人化醫療趨勢下,基因檢測正在開發中,試圖找出對特定治療反應較佳的生物標記。人工智能輔助的行為療法程式,能即時分析飲食日記內容,提供客製化反饋,這些數位工具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的重要補充。

新興營養干預

研究顯示特定營養素如Omega-3脂肪酸可能改善腦部發育與情緒調節功能。臨床試驗正在測試結合高蛋白飲食與認知訓練的聯合療法,試圖同時恢復生理與心理功能。腸道菌群調節也成為新研究方向,益生菌補充與特定飲食模式可能改善代謝異常。

何時諮詢專科醫師

當出現以下徵兆時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體重低於標準值85%、拒絕正常飲食超過六週、出現自傷行為或持續性體像障礙。若患者出現心律不整、骨密度流失或電解質失衡等生理併發症,需立即住院治療。

青少年患者若在治療後三個月內體重未達正常範圍的85%,或持續出現暴食後誘發性嘔吐行為,應重新評估治療方案。治療團隊會根據漢密爾頓憂鬱量表(HAM-D)與體重曲線圖,動態調整治療強度。

若患者出現以下行為需立即介入:每天計較卡路里超過三小時、隱藏食物或使用代謝刺激物(如咖啡因過量),這些行為可能導致器官衰竭或心理狀態急劇惡化。家庭成員應定期與治療團隊溝通,共同監測病情進展。

 

常見問題

如何判斷患者是否適合接受家庭為中心的治療?

家庭為中心的治療(如Maudsley方法)適合處於疾病早期且年齡較輕的患者,尤其當家庭關係尚未嚴重衝突時較為有效。治療師會評估家庭成員的參與意願與溝通模式,若患者抗拒治療或家庭支持不足,可能需要調整方案。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在康復期間,營養師的角色是什麼?

營養師會制定個人化飲食計畫,協助患者逐步恢復正常飲食習慣,並監控體重與營養指標。此外,營養師會透過教育協助患者辨識不正確的飲食認知,並與心理治療師合作,避免單純強調數值而忽略心理需求。

什麼是「體重恢復目標」的設定依據?

體重目標通常基於患者特定的體質指數(BMI)與病史設定,需達成至少95%的「最低健康體重」以避免併發症。目標值由醫療團隊根據心臟功能、骨骼密度等生理指標綜合評估,並非單純以「正常範圍」為標準。

患者在治療中感到焦慮或抗拒時,有哪些非藥物緩衝方式?

認知行為療法(CBT-E)可協助患者挑戰不健康的思維模式,正念訓練能緩解強迫性焦慮,藝術治療或團體支持組則提供非語言表達的管道。醫療團隊也會調整治療步調,避免因壓力過大而放棄治療。

社會對此疾病的誤解可能影響治療成效,哪些觀念需要矯正?

常見誤解包括「只靠意志力就能康復」或「僅需控制飲食量」,實際治療需整合心理、營養與醫療照護。此外,公眾常忽視男性患者或亞裔族群的罹患風險,需加強公眾教育以消除病癥污名化。

Anorexia Nervo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