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特徵在於心房的不規則且快速跳動。這種疾病可能導致血液在心房內淤積,增加血栓形成風險,進而提高中風或心臟衰竭的機率。根據統計,心房顫動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尤其在65歲以上族群中佔比更高。
此疾病可能無明顯症狀,或表現為心悸、胸悶等不適感。及早診斷與治療對預防長期併發症至關重要。現代醫學已發展出多種診斷與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醫療程序及生活型態調整,以幫助患者控制病情並改善生活品質。
心房顫動的治療目標在於恢復正常心律、控制心跳速率,並降低血栓風險。患者需與醫療團隊緊密合作,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透過深入了解此疾病的成因、症狀及最新治療進展,患者能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心房顫動的成因多與心臟結構異常或全身性疾病有關。心臟本身的問題如心臟手術後遺症、心肌病變或心臟瓣膜疾病,都可能導致心房電流傳導異常。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或長期酗酒,也會增加發病風險。
年齡增長是主要風險因素之一,60歲以上族群的發病率約為3%,而80歲以上則上升至9%。其他風險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及慢性肺部疾病。遺傳因素也佔一定比例,家族中有心房顫動病史者風險較一般人高2-3倍。
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心房顫動初期無明顯症狀,常因合併其他症狀就醫時才被發現。典型症狀包括突然的胸悶感、心跳不規則跳動的「撲動感」,以及因心臟泵血效率下降導致的疲倦感。部分患者會出現類似心絞痛的胸痛,但實際是因心臟耗氧量增加所致。
嚴重時可能引發急性併發症,如急性心衰竭時的呼吸困難、躺下時加劇的端坐呼吸,或因腦部供血不足導致的暈眩與頭暈。部分患者會在活動後感到異常疲倦,這與心臟輸出量減少直接相關。
診斷心房顫動首先透過心電圖(ECG)確認心房的不規則電活動。標準12導聯心電圖可捕捉到心房顫動的典型波形(f波),但若發作為間歇性,可能需要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Holter)或事件監測器。血液檢查可排除甲狀腺功能異常或電解質失衡等誘因。
影像檢查如超音波心臟檢查能評估心臟結構異常,如心房擴大程度及心室收縮功能。新型穿戴式裝置如長時間監測貼片,能持續監測數週,有助於捕捉偶發性發作。診斷流程需結合臨床症狀、檢查結果及患者病史綜合判讀。
治療策略分為「心律控制」與「心室率控制」兩大方向。抗心律不整藥物如胺碘酮可嘗試恢復正常心律,但需注意QT延長等副作用。心室率控制藥物如β阻斷劑或钙離子阻斷劑,能緩解症狀但無法根治心律問題。
介入治療包括心臟電燒灼術,透過導管消融異常電路,成功率約70-80%。左心耳封堵術可降低中風風險,尤其適用於不能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新型消融技術如冷凍球囊消融,能減少傳統射頻消融的熱損傷風險。
控制基礎疾病是預防關鍵,高血壓患者需將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應維持HbA1c低於7%。規律有氧運動能改善心臟代謝,建議每周150分鐘中強度運動,但需避免過度訓練誘發心律失常。
飲食上應減少酒精攝取,避免「飲酒誘發性顫動」。戒菸可降低心臟自主神經失調風險,研究指出戒菸後1年心房顫動風險下降30%。定期心臟健康檢查建議65歲以上者每年進行心電圖篩檢。
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突然心悸伴隨呼吸困難、胸痛持續超過15分鐘、暈眩伴隨肢體無力。即使症狀緩解後仍需就醫,因隱藏性血栓風險持續存在。曾有心臟手術史或家族史者,即使無症狀也建議每2年接受心臟評估。
定期追蹤的患者若出現藥物副作用(如腳腫、不明原因出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心房顫動患者若出現呼吸困難於平躺時(端坐呼吸)、夜间陣發性呼吸困難,可能代表心臟衰竭惡化,需緊急評估。接受抗凝血治療的患者若出現頭痛、視力模糊、腹痛等出血徵兆,應立即送醫。
建議採用低鹽、高纖的飲食結構,減少加工食品和高脂肪食物的攝取,以控制血壓和體重。增加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和抗氧化物質(如蔬菜、水果),有助降低心律不整風險。戒酒和咖啡因限製也能減少誘因。
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是否可能導致長期副作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可能引起疲勞、頭暈等短期反應,而長期使用抗凝血劑需定期監測血液指數,避免出血風險增加。患者應與醫師定期評估藥物效益與風險,根據年齡和併存疾病調整用藥方案。
心房顫動患者可以進行高強度運動嗎?輕中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有助改善心臟功能,但高強度或競技型運動可能誘發心房顫動。建議運動前諮詢醫師,制定個人化計畫,並避免突然增加運動強度。心律不整發作期間應暫停劇烈活動。
心悸是否一定是心房顫動的症狀?心悸是心房顫動的常見症狀,但也可能由壓力、咖啡因或其他心律失常引起。若伴隨胸痛、暈眩或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確诊需依賴心電圖或Holter監測,不可單憑症狀判斷。
接受心房顫動消融手術後,是否需要持續用藥?部分患者手術後可減少藥物依賴,但約30-50%可能在2-5年內復發。即使手術成功,仍需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並定期追蹤。醫師可能會根據心臟功能調整長期用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