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治療

癌症治療的目標在於消除癌細胞、控制病情擴散並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治療策略通常根據癌症類型、病期、患者整體健康狀況而個別化調整。現代醫學結合多種治療方式,透過精準醫療與個人化療法,持續提升治療成效與存活率。

治療過程可能涉及手術切除、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等核心方法,同時輔以支持性療法緩解症狀。患者與醫療團隊需共同評估風險與效益,制定階段性治療計劃,並定期追蹤治療反應。

當前治療選項

手術治療

手術是早期癌症的主要治療方式,透過外科技術直接移除腫瘤組織。根據腫瘤位置與大小,可分為根除性手術(如乳癌保乳手術)、器官切除(如腸癌的腸段切除)及淋巴結廓清等類型。近年發展的微创手術(如腹腔鏡或機械手臂手術)能減少創傷與復原時間。

手術前後常搭配化療或放療,形成「新輔助治療」策略。例如在乳癌治療中,先以化療縮小腫瘤後再手術,能提升手術成功率。手術風險包含出血、感染或器官功能受損,需由專科醫師評估患者適應症。

放射線治療

放射治療利用高劑量電離輻射,破壞癌細胞DNA以抑制其分裂。適用於術前縮小腫瘤、術後清除殘餘癌細胞,或對不宜手術的患者作為主要治療。常見形式包括外照射治療(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 EBRT)與內照射治療(如.seed植入)。

新型態技術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能精準定位腫瘤,減少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治療副作用可能包括皮膚紅腫、疲勞或器官功能暫時性損傷,需透過藥物或護理方式緩解。

藥物治療

化學治療

化療透過抗癌藥物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常作為全身性治療使用。藥物可經靜脈注射或口服,對血液癌(如白血病)或轉移性癌症尤其有效。常見藥物類型包括烷化劑、抗代謝物與植物鹼類,但可能引發噁心、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

  •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標記(如HER2陽性乳癌使用Trastuzumab)
  • 標靶藥物:阻斷癌細胞生長信號(如EGFR抑制劑對非小細胞肺癌)
  • 免疫治療:啟動患者自身免疫系統辨識腫瘤(如PD-1/PD-L1抑制劑)

標靶與免疫治療

標靶治療鎖定癌細胞獨特的基因或蛋白質,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例如,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患者可使用Vemurafenib。免疫治療則透過阻斷腫瘤免疫逃逸機制,如CTLA-4或PD-1抑制劑,近年在肺癌、腎癌治療上取得顯著進展。

非藥物療法

標靶放射治療

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如碘-131治療甲狀腺癌)或標靶放射性藥物,結合分子標記精準作用於腫瘤。此方法能提升局部治療效果,同時減少全身性副作用。

熱療與光動力治療

高溫治療(hyperthermia)結合放療或化療,可增強癌細胞對治療的敏感度。光動力療法(PDT)則利用特定光線激發光敏劑,選擇性破壞腫瘤組織,常見於皮膚癌與早期呼吸道腫瘤治療。

生活方式管理

營養支持是治療的重要輔助,患者可能因治療副作用導致食欲不振或吸收不良。營養師會設計高蛋白飲食或營養補充劑,並監測營養狀態。例如接受頭頸部放療的患者需調整食物质地以避免吞咽困難。

  • 運動計畫:根據患者體能設計緩和運動,如散步或水中運動,以改善治療後的疲勞與肌肉萎縮
  • 疼痛管理:使用藥物或物理治療控制癌症相關疼痛,如骨轉移引起的骨骼疼痛可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
  • 心理支持:提供諮商或支持團體,協助患者應對治療壓力與焦慮情緒

未來治療方向

基因治療技術透過修改癌細胞DNA或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例如CRISPR技術修復抑癌基因缺陷。細胞治療中的CAR-T細胞療法已成功應用於血癌,未來可能擴展至實體瘤治療。

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技術可透過血液檢測腫瘤DNA,實現非侵入式追蹤治療反應。人工智慧在治療方案規劃與副作用預測的應用,也有助提升個體化醫療的精準度。

何時諮詢專科醫師

當診斷確認為癌症時,患者應立即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治療選項。若治療期間出現嚴重副作用(如持續嘔吐、血球數值異常下降)需及時回診評估。對新興療法或臨床試驗有興趣的患者,可透過醫療團隊了解參與資格與潛在風險。

治療後的追蹤期若出現新症狀(如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局部腫塊復發)應立即就醫檢查。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遺傳特徵,提供第二意見或轉介至專科中心接受複雜治療。

 

常見問題

接受化療期間,患者該如何緩解噁心與疲倦的不適感?

化療可能引發噁心與疲倦,醫師通常會開具止吐藥物來控制症狀。患者可嘗試少量多餐、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並保持適度活動以促進體力。與醫療團隊討論疲勞管理計畫,如調整治療間隔或搭配補充療法(如輕度運動),也能有效改善日常不適。

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中如何發揮作用?適用所有患者嗎?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辨識並攻擊癌細胞,特別對某些基因突變或特定類型癌症(如黑色素瘤、肺癌)顯示良好效果。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需經由生物標記檢測評估腫瘤特性及患者免疫系統狀態,才能決定是否適用此療法。

癌症治療期間,飲食調整對康復有什麼具體建議?

治療期間建議採高蛋白、高營養密度飲食,如優質蛋白質(魚類、豆製品)、深色蔬菜及全穀物,以維持體重與免疫力。避免生食及衛生條件不佳的食材,降低感染風險。若因治療導致味覺異常,可諮詢營養師制定個人化飲食計畫。

癌症治療後,如何降低復發風險?

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如影像掃描、血液檢驗)是關鍵,能早期發現復發跡象。保持健康生活型態,例如戒菸、控制體重、規律運動,並遵從醫師建議的預防性療法(如荷爾蒙治療或標靶藥物),能有效降低復發可能性。

中醫針灸是否能作為癌症治療的補充療法?

針灸在緩解化療引起的噁心、疼痛及失眠方面有研究支持,部分醫院提供整合醫療服務。但需選擇具資格的中醫師,並與主治醫師溝通治療計畫,避免因中草藥成分影響化療藥物效果。其主要角色為改善生活品質,而非取代主要治療。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