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是一類影響心臟肌肉結構與功能的疾病,主要特徵為心肌收縮力下降或心室擴張,導致心臟泵血功能受損。此病種類眾多,包括擴張型、肥厚型及限制型心肌病等,其中擴張型心肌病最常見。心肌病可能由遺傳、感染或環境因素誘發,嚴重時可引發心衰竭、心律不整甚至猝死。
現代醫學已針對心肌病發展出多種診斷與治療策略,包括藥物控制、心臟裝置植入及手術治療。早期診斷與積極管理能顯著延緩病程進展,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本文將從成因、症狀、診斷方法到治療與預防措施,全面解析心肌病的關鍵資訊。
約30%至50%的擴張型心肌病與遺傳基因突變相關,其中最常見的基因包括TNNI3、TNNC1及LMNA等。這些基因負責編碼心肌收縮所需的蛋白質,突變會導致心肌細胞結構異常。家族性心肌病通常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傳遞,但表現型嚴重程度可能因人而異。
病毒感染如柯薩奇病毒或愛滋病毒,可能引發心肌炎並進展為擴張型心肌病。長期酗酒或藥物濫用(如鴉片類或安非他命)亦會直接損害心肌組織。此外,長期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或鐵過剩症候群(如血色病)均可能間接導致心肌結構異常。
心臟放療患者有10%至20%機率在治療後5至10年出現心肌病變,此類患者需長期追蹤心臟功能。
早期患者可能僅有輕微不適,常見表現包括運動時呼吸急促、偶發胸悶或心悸。部分患者在平躺時會感到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這與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導致肺瘀血有關。
當疾病惡化至中度階段,患者會出現持續性疲勞、下肢水腫、腹部脹氣(門脈高壓現象),以及夜间陣發性呼吸困難。嚴重患者可能出現心臟節律異常,如心房顫動或室性頻脈,增加中風或猝死風險。
心臟超音波是首選診斷工具,可測量心室擴張程度與收縮功能指數(如左心室射血分數<35%即符合診斷標準)。心臟磁振造影(MRI)能更精確評估心肌纖維化程度與局部運動異常。
心電圖可捕捉心律不整跡象,如QT延長或ST段改變。心導管檢查能評估冠狀動脈血流與心室壓力,對鑑別診斷冠心病有幫助。血液檢查中,心肌脢(如肌鈣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損傷。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與β阻斷劑是基礎治療,ACEI能降低心室後負荷,β阻斷劑則可減少心肌耗氧量。利尿劑用於緩解水腫,而抗凝血劑(如華法林)則用於心房擴張患者預防中風。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裝置可改善心室收縮不同步問題,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CD)能即時處理致命性心律不整。嚴重心功能衰竭患者可能需要心臟移植,全球每年約有5%至10%的末期患者需接受此手術。
低鈉飲食(每日鹽攝取<2000毫克)能有效控制水腫。戒菸與限制酒精攝取是關鍵,研究顯示每日飲酒超過30克會使心衰竭風險增加3倍。規律有氧運動需經醫師評估,通常建議以目標心率60-70%的強度進行短時間訓練。
遺傳性心肌病患者應接受基因諮詢,家族成員需定期接受心臟影像篩檢。控制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與高血脂,可降低心肌病發風險。接種流感與肺炎疫苗能減少感染誘發心肌炎的機會。
出現持續性胸痛、24小時內不明原因的體重增加2公斤、靜息心率持續超過100次/分,或執行日常活動時出現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若已有心臟病史且出現心絞痛或暈厥,需視為急診情況處理。
即使症狀間歇性出現(如偶發頭暈或下肢輕微水腫),也應儘速安排心臟評估。醫師可能建議住院觀察或進行24小時心電圖監測,以評估心律不整風險。
心肌症患者應避免高鹽、高脂肪及高糖分的食物,以減輕心臟負擔。建議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高纖維蔬菜及全穀類,同時控制總熱量攝取以維持適中體重。若合併水腫或高血壓,需嚴格限制每日鹽分攝取量,並定期與營養師討論個人化飲食計畫。
心肌症患者進行體育活動時,有哪些需特別注意的事項?心肌症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及高強度間歇訓練,建議選擇低至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或瑜伽,且需經醫師評估後進行。運動時需監測心率與疲勞程度,若出現胸痛、頭暈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並就醫。
心肌症是否全部由遺傳因素引發?心肌症約30-50%與遺傳基因突變相關,但仍有許多案例由後天因素引發,例如長期高血壓、心臟感染或代謝疾病。遺傳性心肌症可能透過基因檢測確認,但非遺傳性患者需針對原發疾病治療,因此確診後應全面評估病因。
心肌症患者使用中草藥或補充劑是否安全?部分中草藥可能干擾心臟藥物代謝或直接影響心肌功能,例如含麻黃素的成분可能誘發心律不整。患者使用任何中草藥、維他命或補充劑前,必須先諮詢醫師,並告知目前所有用藥清單,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心肌症患者能否安全地飛機旅行?輕微症狀的患者在醫師同意下可短程飛行,但需注意機艙乾燥可能誘發血栓,建議多補水並定期活動四肢。嚴重心衰竭或近期併發症患者應避免長途飛行,需攜帶醫療文件並事先告知航空公司特殊需求,以確保緊急時能獲得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