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泻概述

乳糜泻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因人體對穀物中的麸質(gluten)產生異常免疫反應而引發。此病影響小腸黏膜,導致營養吸收障礙,並可能引發多系統症狀。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進步與公共衛生意識提升,乳糜泻的診斷率與研究关注度持續上升。

此疾病與遺傳基因、環境觸發因子及免疫系統異常活化密切相關。患者接觸含有麸質的穀物後,如小麥、大麥及燕麥(部分品種),會觸發腸道慢性發炎,進而損傷腸 villi 結構。此過程嚴重影響礦物質與維生素吸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代謝異常等併發症。

乳糜泻的診斷需結合臨床症狀、血液檢測與組織活檢結果。患者若出現不明原因腹瀉、體重下降或營養缺乏症狀,應高度懷疑此病。及早確診可避免長期併發症,如骨質疏鬆或特定癌症風險增加。本文將詳細說明此疾病的成因、診斷方法與治療策略。

成因和風險因素

乳糜泻的發病機制涉及遺傳易感性、環境觸發因子及免疫系統異常三者交互作用。患者體內 HLA-DQ2 或 HLA-DQ8 等特定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表現型,使其腸道免疫細胞對麸質中的穀蛋白(gliadin)產生過度反應。當麸質被分解為特定短肽後,T細胞會誤判其為外來物,誘導發炎細胞因子釋放,最終導致腸黏膜損傷。

遺傳風險因素中,約95%患者攜帶 HLA-DQ2 基因,而 HLA-DQ8 基因也與部分病例相關。但僅有小部分基因攜帶者會發病,顯示環境因素如初次接觸麸質的年齡、腸道微生物群組成或腸道感染史可能影響疾病表現。例如,嬰幼兒過早或過晚接觸含麸質食物,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 遺傳傾向:HLA-DQ2/DQ8基因 carriage 率在患者中高達95%
  • 環境觸發因子:長期麸質攝取、腸道感染史或壓力事件可能誘發症狀
  • 腸道屏障功能異常:上皮細胞間隙擴大導致抗原滲漏,加劇免疫反應

症狀

乳糜泻的症狀表現高度多樣化,從嚴重消化道症狀至無症狀潛伏案例均有。典型消化系統症狀包括慢性腹瀉、腹脹及脂肪性大便,成人患者可能伴隨體重下降與鐵質缺乏性貧血。兒童患者則可能表現為生長遲緩、腹部腫脹與吸收不良導致的營養不當。

非典型症狀在臨床上常被低估,例如骨密度降低、周邊神經病變或不孕症,可能與長期維生素D或葉酸吸收不足有關。另有約30%患者症狀不明顯,需透過大規模篩檢才能發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僅表現皮膚蕁麻疹類症狀(如蕁麻疹性腸病),需與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區分。

  • 消化系統:腹瀉/便秘交替、腹部絞痛、大便異常
  • 全身症狀:疲勞、不明原因體重下降、骨質疏鬆
  • 特殊族群:兒童可能表現為生長遲緩、牙釉質缺損

診斷

診斷乳糜泻需整合臨床表現、血清學檢測與組織病理學證據。首先進行抗組織轉移穀蛋白酶體抗原(tTG-IgA)抗體測試,陽性結果後需進行內視鏡黏膜切片檢查。切片需觀察小腸黏膜 villiatrophy、 crypt hyperplasia 等典型組織學改變。

在篩檢高風險群(如第一代親屬患者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時,可先進行抗體篩檢。但需注意,嚴格無麸質飲食超過6週後抗體可能轉陰,此時需依賴組織學檢查結果。新型生物標記如DGP抗體測試可提升診斷準確率,尤其在IgA缺乏患者中避免偽陰性結果。

診斷流程步驟

  1. 初步評估:收集病史與家族史,特別注意自體免疫疾病史
  2. 血清學篩檢:tTG-IgA、DGP抗體等指數檢測
  3. 內視鏡黏膜活檢:確認腸黏膜病理改變
  4. 飲食誘發試驗:在特定情況下恢復麸質攝取以確認症狀相關性

治療選項

目前唯一有效治療為終身嚴格遵守無麸質飲食(GFD)。患者需完全避免小麥、大麥、黑麥等含麸質穀物,並注意隱藏來源如加工食品添加劑。飲食管理需長期監測,因偶發接觸可能導致腸道隱匿性發炎,增加腸道淋巴瘤風險。

營養支持是治療關鍵,建議諮詢營養師規劃飲食。替代穀物如燕麥(需確認無交叉汙染)、藜麥等可提供營養替代。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補充鐵劑、維生素B12或脂溶性維生素,尤其在診斷初期腸道吸收功能尚未恢復時。

替代治療與新興療法

目前尚無藥物可取代無麸質飲食,但研究中療法包括:

  • 麸質分解酵素(如ALV003)協助分解未被避免的麸質
  • 免疫調節劑抑制抗體產生,減少腸道發炎
  • 腸道菌群調節劑改善腸道屏障功能

預防

乳糜泻作為遺傳易感性相關疾病,目前無法完全預防其發病。但透過以下措施可減輕症狀惡化與併發症風險:

1. 高風險族群(如家族史陽性者)應定期進行血清學篩檢,尤其在出現不明原因消化道症狀時

2. 婴幼兒初次接觸穀物時,建議以少量麸質食物逐漸適應,可能降低發病風險

長期健康管理

患者需定期追蹤小腸黏膜恢復情況,每1-2年進行內視鏡檢查。維生素D與鈣攝取不足者需監測骨密度,避免骨質疏鬆症。此外,需注意交叉汙染問題,例如廚房用具分離與食品標籤審閱。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儘速就醫評估:

  • 持續性腹瀉或腹脹超過2週,伴隨體重不明原因下降
  • 兒童生長曲線異常或發展遲緩
  • 反覆缺鐵性貧血或骨骼疼痛

已確診患者若嚴格遵循飲食卻仍出現症狀,可能為飲食控制不足或合併其他腸道疾病,需重新評估診斷。特殊族群如孕婦或青少年,症狀變化需立即與醫療團隊溝通。

及早診斷與治療可逆轉腸道損傷,但若長期未治療可能增加腸道淋巴瘤風險。患者應建立與消化科醫師的長期追蹤機制,並定期進行營養狀態評估。

 

常見問題

無麩質飲食長期執行下,是否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

若能妥善規劃飲食,無麩質飲食不會導致營養缺乏。建議多攝取全穀類替代品(如稗米、蕎麥)並搭配多样化食材,確保獲得纖維、鐵質及B群維他命。定期追蹤血紅蛋白及營養指標,可及時調整飲食結構。

標示「無麩質」的加工食品是否完全安全?

需謹慎選擇通過第三方認證的無麩質產品,因部分食品可能因交叉污染而含微量麩質。建議選擇標有「無麩質製造環境」或通過Gluten-Free認證的商品,並注意成分表中是否含大麥、小麥或黑麥衍生物。

開始無麩質飲食後,腸胃症狀未改善該如何處理?

若症狀未緩解,可能因持續誤食隱藏麩質或併發其他疾病(如乳糖不耐)。建議記錄飲食日記並回診檢查,醫師可能安排內視鏡確認腸道修復情況或調整治療方案。

乳糜瀉患者是否需要完全避免麥芽糖與麥精?

麥芽糖及麥精的原料可能來源於大麥,存在交叉污染風險。建議選擇明確標示「玉米麥芽糖」或「無麩質來源」的產品。若成分表僅註明「麥芽糖」而未說明原料,應避免食用。

已確診患者在應酬場合如何安全選擇餐點?

可事先與餐廳溝通需求,選擇清蒸魚、燉肉等單純調理方式,避免使用麵粉勾芡或裹粉的菜色。攜帶便攜式麩質檢測試紙,可現場測試餐點麩質含量,降低急性發作風險。

Celiac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