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組織炎是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深層炎症,通常影響皮膚的真皮和皮下組織。這種感染常見於下肢,但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尤其在存在創傷、手術傷口或皮膚屏障損傷時風險更高。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因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
症狀的表現因感染部位、嚴重程度及患者免疫狀態而異。初期症狀可能與一般皮膚發炎類似,但隨病程發展會逐漸顯現更明確的特徵。若症狀迅速惡化或伴隨全身性症狀,如發燒或寒戰,應立即就醫。了解蜂窩組織炎的症狀變化,有助於及早識別並採取適當治療措施。
蜂窩組織炎的早期症狀通常在感染後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主要集中在受感染的皮膚區域。最常見的早期徵兆包括局部紅腫、溫度升高及觸痛。受感染部位的皮膚可能呈現均勻的紅斑,範圍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大。
觸診時,患者會感到明顯的腫脹感,皮膚可能呈現「橘皮狀」或「橡皮狀」硬化。部分病患初期可能僅有輕微的灼熱感或搔癢,但這些症狀可能迅速惡化。值得注意的是,約有30%的患者在感染前有明顯的皮膚損傷史,如割傷、燒傷或手術傷口。
當感染擴散至深層組織時,症狀會逐漸加重。典型症狀包括紅腫熱痛的「四聯徵」(紅、腫、熱、痛),其中紅斑可能呈現亮紅或紫紅色,邊界可能模糊不清。皮膚表面可能出現輕微的水泡或漿液性滲出,嚴重時可能形成膿瘡。
約60%的病患會出現「握拳徵」(握拳時紅斑範圍擴大),此現象有助區分其他類似症狀的皮膚疾病。疼痛程度可能與感染深度相關,深層感染可能導致關節活動受限,如小腿感染可能影響膝關節彎曲。
若未接受治療,感染可能在72小時內快速惡化。紅斑範圍可能每日擴張2-3公分,皮膚溫度上升至40℃以上。疼痛可能轉為劇痛,甚至影響日常活動。約15%的病患會發展為全身性感染,此時症狀會突破局部範圍。
全身性症狀的出現標誌感染已進入嚴重階段。典型表現包括高燒(體溫超過39℃)、心悸、頭暈及畏寒。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意識混亂,這可能與敗血症相關。約5-10%的病例會出現組織壞死,皮膚可能呈現暗紫色或黑色斑塊。
初期:紅斑邊界模糊,皮膚溫度僅略高於正常值
中期:紅斑範圍擴大超過10公分,觸診有「热皮膚」的灼熱感
末期:可能出現皮膚壞死,形成潰瘍或焦痂
白血球數量異常升高(通常超過15,000/μL)
心率超過100次/分鐘伴隨呼吸急促
當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1. 紅斑範圍在8小時內擴張超過2公分
2. 伴隨高燒(體溫≧38.5℃)及寒戰
3. 出現意識混亂或定向障礙
4. 皮膚潰爛或有膿性分泌物
特殊族群如糖尿病患、免疫抑制患者或近期接受過手術者,即使症狀輕微也應立即求診。若症狀在抗生素治療後48小時未改善,或反而惡化,需立即回診評估是否需調整用藥。
及早就醫可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包括敗血症或深部組織感染。醫師可能進行體格檢查並安排血液檢查或影像學檢查,以評估感染範圍及嚴重程度。
細菌性皮膚炎的紅腫範圍通常會快速擴大,並伴隨皮膚發熱、疼痛,甚至發燒。若與濕疹或皮膚過敏混淆,可觀察症狀是否在24-48小時內惡化,或是否出現全身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排除感染風險。
使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性皮膚炎時,若症狀改善是否可自行停藥?即使症狀緩解,仍需完成全 курс的抗生素治療,否則可能導致細菌抗藥性或復發。若治療後3天內無改善,或出現高燒、寒顫,應立即回診調整用藥方案。
哪些日常習慣可能增加細菌性皮膚炎的發病風險?皮膚有裂傷、潰瘍或糖尿病足等慢性傷口者,細菌入侵風險較高。建議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撓搔癢部位,並妥善照護小傷口,使用無菌敷料覆蓋,以降低感染機會。
細菌性皮膚炎是否會透過接觸傳染給他人?一般接觸(如觸摸患者皮膚)不易直接傳染,但若接觸到受污染的物品或傷口分泌物,再接觸自身破损皮膚,可能增加感染風險。與患者共用個人用品需格外注意衛生。
治療期間皮膚出現水泡或滲出液該如何處理?若病變部位形成水泡或滲出黃色組織液,可能是感染加重的跡象。應避免自行刺破水泡,可用乾淨紗布輕輕覆蓋,並立即通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式或加強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