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治療目標在於迅速補充體液及電解質,防止脫水及器官衰竭。治療關鍵在於即時執行補液療法,並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適當治療方式。在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簡易的口服補液鹽(ORS)可有效降低死亡率,而重症患者則需立即接受靜脈補液。
治療霍乱的策略需結合支持性療法與特定藥物治療。補液是基礎療法,可恢復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平衡。藥物治療方面,抗生素能縮短病程及排菌時間,但並非所有病例均需使用。治療同時需密切監測患者生命徵象,並根據症狀調整方案。預防併發症如低血壓或腎功能異常也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霍乱治療主要分為三階段:初期補液、中度脫水的口服治療、以及嚴重脫水的靜脈治療。第一線治療始終以補液為主,WHO建議口服補液鹽(ORS)作為輕度至中度脫水的首選方案。ORS需按指示稀釋,分次小口飲用以避免腸道負擔過大。
針對重度脫水或意識障礙的患者,需立即進行靜脈輸液。常用的輸液液體包括生理食鹽水及乳酸林格式液體,需嚴格控制輸液速度與總量。在醫療設施中,可能使用中心靜脈導管監測血壓及血氧飽和度。補液治療需持續至患者可正常進食為止。
抗生素可縮短排菌期及症狀持續時間,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使用。常見使用的抗生素包括多西環素(Doxycycline)及四環素類抗生素,但使用前需確認病原體敏感性。兒童、孕婦及肝腎功能異常者需謹慎選擇藥物種類及劑量。
最新指引建議對疑似霍乱病例,若症狀嚴重或有流行病學接觸史,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但需注意抗生素濫用可能導致抗藥性問題,治療時應由醫師評估後決定是否使用。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藥物副作用,如胃腸道不適或過敏反應。
使用抗生素需符合以下條件:症狀嚴重度分級為中度以上、有明確流行病學接觸史,或患者有免疫缺陷等高風險因素。常見用藥選擇包括:
非藥物療法是治療基礎,包括即時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患者需持續攝取清水、米汤或口服補液鹽,避免含糖量過高的飲料。在醫療設施中,可能使用鼻胃管協助補液,或使用電解質膠體溶液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
隔離治療是控制疫情擴散的重要措施。患者排泄物需嚴格消毒處理,醫療人員應穿戴防護裝備。環境衛生改善如飲水消毒、食物煮熟原則,是預防再感染的關鍵非藥物措施。
在醫療資源有限地區,可透過以下方式進行初步處理:
康復階段需逐步恢復飲食,初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如米粥、去油清湯。逐漸增加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如香蕉、麵包乾。治療期間避免乳製品及高纖維食物,以免刺激腸道。
飲水衛生是預防再發的關鍵。應煮沸後飲用或使用過濾淨水器處理。食物需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超過70°C,避免生食海鮮或未洗淨的新鮮蔬果。患者康復後兩週內仍可能帶菌,需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傳播。
恢復期飲食建議分階段進行:
近年研究聚焦於開發更有效的口服補液配方,例如添加穀氨醯胺或益生菌以促進腸道修復。基因工程技術可能應用於開發針對霍乱弧菌毒力因子的新型疫苗,目前已有口服活菌疫苗在流行地區推廣使用。
奈米技術正在研究用於開發腸道靶向藥物,直接作用於病原體減少全身性副作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可加速病例分級,協助醫療人員即時調整治療方案,尤其在疫情爆發時提升治療效率。
開發中的治療技術面臨以下挑戰:
出現以下症狀時應立即就醫:大量水樣腹瀉伴發燒、持續嘔吐無法補水、出現魚鱗狀皮膚或無淚等嚴重脫水現象。若接觸過霍乱患者且出現類似症狀,應在24小時內尋求專業診斷。
特殊族群如孕婦、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即使症狀輕微也應盡速就醫。治療後兩週內若再次出現腹瀉或倦怠,需回診進行細菌培養確認是否復發或續發感染。
出現以下任一情形需視為醫療急症:
口服補液主要適用於輕度至中度脫水患者,能自行飲水且無嚴重嘔吐者。重度脫水或意識不清者需立即進行靜脈輸液,以快速補充電解質及水分。醫師會根據脫水程度、意識狀態及腸道吸收能力判斷治療方式。
抗生素在霍乱治療中是必要嗎?使用時需注意哪些副作用?抗生素可縮短病程及排菌時間,但非所有患者均需使用。常見藥物如多西环素或氟喹諾酮類,可能引起腹瀉加劇或胃腸不適。醫師會視感染嚴重程度、患者年齡及抗生素耐藥性數據決定是否處方。
口服霍乱疫苗接種後,是否仍需注意飲水衛生?接種疫苗能降低感染風險,但無法完全避免。仍需飲用煮沸或瓶裝水、避免生食海產,因疫苗對某些病毒株可能效果有限。疫苗接種後建議持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尤其前往流行地區時更應如此。
患者康復初期應如何調整飲食?何時可恢復正常進食?康復初期建議採用低纖維、易吸收的飲食,如白粥、蘇打餅及煮熟的蔬菜,避免乳製品及高纖蔬果。待腹瀉次數顯著減少且無腹痛後,約3-5天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但需避免高脂或刺激性食物。
居家照護時,哪些症狀提示需立即送醫?若出現持續嘔吐無法進水、尿液減少超過8小時、皮膚乾燥彈性下降或意識混濁,表示可能已嚴重脫水,必須立即送醫。即使症狀稍緩,若24小時內未改善仍需就診,不可僅依賴居家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