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概述

登革熱是一種由蚊媒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這種病毒性疾病在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廣泛流行,尤其在雨季或高溫潮濕的環境中更容易爆發流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億人感染此病,且病例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病毒通過埃及伊蚊與白線斑蚊的叮咬傳播,人類被感染後可能出現多種臨床症狀,嚴重時可導致出血現象或休克症候群。雖然絕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微,但重症病例的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因此公衛部門對此疾病高度重視。

成因和風險因素

登革熱的病原體為登革病毒,該病毒共有四種血清型,分別編號為1至4型。病毒在蚊蟲體內複製後,通過其唾液進入人類血液系統。當蚊蟲叮咬感染者後,病毒在蚊蟲體內完成7-10天的潛伏期後,該蚊蟲即具傳播能力。這種生物學特性使得疫情控制極具挑戰性,因蚊蟲可成為長期帶毒者。

風險因素主要與地理環境及個人行為相關。居住在或前往疫區、缺乏防蚊措施、居住環境積水處多(如花瓶、廢棄容器)均會增加感染風險。免疫系統弱化者(如幼童、老年人)或曾感染過其他型別登革病毒者,若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出血性登革熱。

  • 病毒型別差異:不同血清型感染會影響病情嚴重程度
  • 環境因素:都市化導致的積水容器增加
  • 人口流動:國際旅遊加速病毒傳播

症狀

感染後通常有3-14天的潛伏期,隨後進入急性發病階段。典型症狀包括高燒(39-40°C)、嚴重頭痛、眼窩後痛、肌痛及皮疹。約5%-20%患者會出現「登革熱症狀群」,此階段可能伴隨淋巴結腫大及白血球數量下降。

少數病例會進展為重症,表現為出血傾向(如牙齦出血、皮下瘀斑)、血壓下降及器官灌流不足等休克徵兆。這種進展常發生在發燒第五天後,稱為「關鍵期」,此時病毒血症消退但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導致血管滲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症狀可分為:

  1. 典型登革熱:無出血現象的自限性疾病
  2. 登革出血熱:伴隨出血傾向及血小板減少
  3. 登革休克症候群:需緊急處理的重症表現

診斷

臨床診斷首先依賴症狀評估與流行病學史詢問,包括近期蚊蟲叮咬史及疫區旅遊史。實驗室檢查包括血球計數(觀察血小板減少)、病毒RNA檢測及抗體測試。急性期檢測NS1抗原可早期診斷,而康復期血清則用來確認IgM/IgG抗體轉換。

鑑別診斷需排除其他熱性疾病的可能,如流感、瘧疾或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差異。在疫情爆發期間,快速抗原試紙的現場篩選能有效分類疑似病例,但確診仍需依賴實驗室精準檢測。

診斷流程通常包含:

  • 臨床評估:發燒模式與出血徵兆
  • 血液學指標:血小板計數與白血球變化
  • 分子生物學檢測:RT-PCR技術檢測病毒RNA

治療選項

目前尚無特定抗病毒藥物可用,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高燒患者需進行物理降溫與補液,嚴重脫水者需靜脈補液維持血容量。疼痛管理使用對乙醯氨基酚而非非類固醇抗炎藥,因後者可能加劇出血傾向。

重症患者需入住加護病房監測血壓與器官功能,可能需要輸注血小板或冷凍血漿。最新療法包括使用單株抗體藥物(如Tocilizumab)試驗性治療細胞因子風暴,但尚未廣泛應用。傳統藥物如抗病毒藥物Takhminavir目前處於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

治療原則可歸納為:

  • 嚴密監測血壓、尿量與血球數值
  • 及時補充電解質與體液
  • 避免使用非必要藥物干擾凝血機制

預防

預防策略主要針對中斷蚊蟲傳播週期。環境控制包括清除積水容器、使用殺蟲劑處理水庫,以及在高風險地區定期噴洒成蟲殺蟲劑。個人防護需穿著長袖衣物、使用含DEET成分的防蚊液,並在室內裝設蚊帳。

疫苗接種方面,Tetravalent Dengue Vaccine(TDV)已獲多國核准,但接種對象年齡限制與疫苗效果因血清型而異。建議接種前需經醫師評估感染史與免疫狀態,以避免「免疫原罪」效應加劇病情。

社區防制措施包括:

  • 定期清除居家周遭積水容器
  • 使用生物性蚊蟲防治方法(如魚苗控制蚊蟲幼蟲)
  • 提升公眾衛教知識與社區監測系統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高燒超過三天、不明原因瘀斑或出血點、持續嘔吐、腹痛加劇、呼吸急促或意識改變。這些徵兆可能提示病情惡化至出血期或休克前期。

曾感染過登革熱者若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應特別重視症狀變化。妊娠婦女或慢性病患者即使症狀輕微,也應盡早就醫評估風險。疫情流行期間,若出現典型三紅症狀(臉部潮紅、結膜充血、頸部潮紅),應視為高風險徵兆。

以下情況必須立即送醫:

  • 24小時內尿量低於500毫升
  • 皮膚出現「酒糟鼻狀」皮疹
  • 血壓持續下降伴隨四肢冰冷

 

常見問題

登革熱的症狀與普通感冒如何區分?

登革熱的症狀如發燒、頭痛、肌肉疼痛與感冒相似,但登革熱常伴隨眼窩後方痛、皮膚紅疹及四肢關節劇痛(俗稱「斷骨熱」)。若出現持續高燒超過3天、嘔吐頻繁或皮下出血現象,應立即就醫,這些是與普通感冒明顯不同的警示徵兆。

感染登革熱後,恢復期需要特別注意哪些飲食或活動限制?

康復期間應避免過度活動,因病毒可能影響血小板數量,劇烈運動可能增加內出血風險。飲食方面建議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湯,並補充充足水分和電解質,避免酒精及刺激性食物,以減輕肝臟負擔。

曾感染過登革熱的人是否會對其他病毒型產生免疫力?

感染過某一型登革病毒後,對該型病毒會產生免疫力,但若再次感染不同型別病毒,可能因「抗体依賴性增強作用」使病情加重。因此曾感染者仍需嚴格防蚊,不可因已有免疫而輕忽防範。

登革熱流行地區的居民,如何降低家庭環境中的蚊蟲孳生?

清除居家積水容器(如花瓶、廢棄罐子)是關鍵,因埃及伊蚊的幼蟲多在清水中繁殖。使用紗窗、蚊帳及含避蚊胺(DEET)的防蚊液可加強個人防護。社區應定期噴洒殺蟲劑,並保持環境乾燥以阻斷蚊蟲 Lifecycle.

登革熱患者在症狀緩解後,多久可以恢復正常作息?

輕微病例通常1-2週可逐漸恢復,但部分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統受損需更久康復。醫師建議恢復後1個月內避免強度活動,並定期追蹤血小板數量。若曾出現出血或休克等重症,需遵從醫師指導延長休養時間。

Dengue F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