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概述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高危害性傳染病。自1976年首次在非洲爆發後,此病毒已造成多起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危機。其高傳染性與高致死率使其成為國際醫療界長期監測與研究的焦點。

本篇文章將詳細解析伊波拉病毒的傳播途徑、臨床表現、診斷方法與預防策略。了解這些關鍵資訊能幫助公眾認知風險,並在疫情爆發時採取正確應對措施。伊波拉病毒概述的內容涵蓋從基礎知識到最新防治措施,提供全面性的知識架構。

病毒主要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者的體液傳播,初期症狀與一般流感類似,但隨後可能快速惡化至多器官衰竭。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但及時的支持性療法可提升生存率。以下將分階段解說此疾病的各項關鍵特徵與應對方式。

成因和風險因素

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病毒粒子形狀呈長絲狀結構。病毒原始宿主為果蝠,病毒經由動物宿主傳播至人類,再透過人際接觸擴散。病毒透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後,會迅速複製並破壞免疫系統,導致凝血異常與組織損傷。

高風險接觸情境包含:

  • 接觸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
  • 接觸感染者的屍體(傳統喪葬習俗增加感染風險)
  • 醫療工作者未穿戴防護裝備接觸疑似病例
生活在疫區或曾前往爆發地區者,需特別注意症狀監測。

症狀

潛伏期通常為2至21天,平均為8至10天。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與疲勞,這些非特異性症狀易與其他熱性病混淆。隨後可能出現:

  • 腹瀉與噁心
  • 皮膚出現紅疹
  • 內出血或外出血現象
重症患者可能出現肝腎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等致命併發症。

病毒載量與症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部分患者可能僅呈現輕微症狀。出血傾向是晚期特徵,包括牙齦出血、嘔血或血便,此時死亡率明顯上升。兒童與老年人病情惡化速度較快,需特別留意。

診斷

臨床診斷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與實驗室檢驗。初期症狀相似於瘧疾或馬堡病毒病,因此需進行專門檢測:

  • 抗原快速診斷試劑
  • 血清學IgM/IgG抗體測試
  • 病毒RNA分子生物學檢測(如RT-PCR)
疑似病例需在隔離環境下進行診斷,避免院內感染。

診斷流程包含三階段:首先評估接觸史與症狀,其次進行血清與體液檢體採集,最後由專門實驗室確認病毒基因序列。診斷結果需在24小時內通報衛生主管機關,啟動防疫應變機制。疑似病例的接觸者需接受21天追蹤監測。

治療選項

目前尚無針對性抗病毒藥物可完全治愈伊波拉病毒感染。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 補液治療:透過靜脈注射維持體液與電解質平衡
  • 症狀控制:使用退燒藥與止痛藥緩解不適
  • 並發症治療:抗生素用於預防細菌性二次感染
實驗性藥物如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如Inmazeb)在部分國家已核准緊急使用。

最新治療進展包括疫苗接種與免疫療法。rVSV-ZEBOV疫苗在接觸者中顯示80%以上保護效果,建議在爆發初期對高風險群體進行接種。實驗性血漿治療利用康復者的抗體中和病毒,但需嚴格控制輸血相容性與感染風險。

預防

預防措施分為個人防護與公共衛生策略兩大方向。個人層面需:

  • 避免接觸受感染動物(如果蝠、猴子)
  • 處理病患時穿戴防護衣、手套與面罩
  • 正確處理醫療廢棄物與屍體(建議專業火化)
高風險地區應建立社區監測系統,並加強醫療人員防護訓練。

社區層面的關鍵措施包括:

  • 宣導正確喪葬習俗,避免直接接觸遺體
  • 強化醫療機構感染管制,設立專門隔離病房
  • 透過衛生教育改變傳統狩獵果蝠的行為
國際組織常在疫區推動「環狀疫苗接種」策略,建立免疫屏障阻斷傳播鏈。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若曾至疫區旅遊或接觸疑似病例,出現發燒、不明出血點或腹瀉時,應立即至隔離病房就醫。症狀出現後14天內為傳染期,此時接觸他人需嚴格防護。醫療機構接獲疑似病例後,需在2小時內啟動感染管制程序。

高風險群體(如醫護人員、動物研究者)應定期接受健康篩檢。若出現下列任一跡象:持續性腹痛、不明原因嘔血、多處瘀血,應立即通報衛生主管機關並安排隔離診斷。疫區返鄉者即使無症狀,也建議接受14天健康追蹤。

 

常見問題

如何區分伊波拉病毒病的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

伊波拉病毒病初期症狀如發燒、頭痛、肌肉痛等,可能與流感或普通感冒相似。但伊波拉常伴随嚴重的胃腸道症狀(如腹瀉、嘔吐)及出血傾向(如牙齦出血或皮膚瘀斑),若近期曾接觸疫區或確診者,應立即就醫並說明旅遊史。

目前有哪些經臨床驗證有效的治療方法?

截至2023年,抗病毒藥物如Remdesivir及單株抗體組合(如REGN-EB3、mAb114)已被證實可降低死亡率,需在症狀發作早期使用。支持性治療(補液、維持血液壓及器官功能)仍是關鍵,實驗性血漿治療則需依個案評估。

接觸過伊波拉患者後,隔離觀察期為多久?

接觸者需接受21天醫學監測(病毒潛伏期最長),每日監測體溫及症狀。若出現發燒等症狀,立即隔離並啟動感染管控機制。未出現症狀者隔離期結束後,仍建議追蹤身體狀況。

伊波拉病毒會通過空氣傳播嗎?如何正確防護?

伊波拉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體液傳播,目前無證據顯示會通過空氣傳播。正確防護需穿戴防護衣、手套、面罩,接觸後嚴格洗手。醫療人員處理疑似病例時,應使用個人防護裝備(PPE)並遵循無接觸操作流程。

目前有哪些伊波拉疫苗已獲認證使用?有效性如何?

「Ervebo」疫苗(rVSV-ZEBOV)已獲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授權,接種後10天即可產生保護力,臨床試驗顯示對預防感染的有效性高達97.5%。另一款「Imojev」疫苗則適用於接觸者緊急接種,兩者均需在冷鏈條件下儲存運送。

Eb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