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的症狀

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種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其症狀發展迅速且致命性高。初期症狀可能類似流感,但隨病程推進會出現多器官衰竭等嚴重表現。了解症狀特徵及時就醫是關鍵,因早期治療能提高生存率。

此疾病的症狀具有快速惡化特性,患者可能在接觸病毒後2至21天內出現第一個症狀。發燒、肌肉疼痛等早期跡象常被忽略,但隨後可能會出現內出血、皮膚瘀斑等典型症狀。醫療人員需密切監測症狀變化以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早期症狀與徵兆

埃博拉病毒病的早期症狀通常在感染後5至7天開始出現,初期表現與一般發燒性疾病的相似,容易被誤診。典型的早期症狀包括:

  • 高燒(體溫常超過38°C)
  • 頭痛與肌肉骨骼疼痛
  • 疲勞感與全身不適
  • 咽喉痛與輕微腹瀉
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天後逐漸加劇,若未及時治療將快速發展為嚴重階段。

潛伏期與初期差異

病毒的潛伏期平均為8至10天,在此期間患者無症狀且非傳染性。進入發病階段後,體溫會突然升高,伴隨肌肉痛與關節痛,可能被誤認為流感或瘧疾。此階段的關鍵特徵是發燒與全身性不適的組合,需結合流行病學史(如疫區接觸史)來判斷。

常見症狀

中度至嚴重階段的症狀會逐漸顯現,包括:

  • 持續性高燒(體溫可達40°C以上)
  • 嚴重腹瀉與嘔吐,可能含血液
  • 皮膚出現紅疹,通常在病程第5至7天出現
  • 腹痛、胸痛與呼吸困難
這些症狀會因個體免疫反應差異而表現不同,但共同特徵是全身性發炎反應與多系統衰竭的趨勢。

消化系統異常

胃腸道症狀是埃博拉病毒病的明顯特徵,腹瀉與嘔吐每日可能達數十次,導致嚴重脫水與電解質紊亂。嘔吐物與排泄物可能帶有血液,顯示病毒已侵犯消化道黏膜組織。此階段需密切監測體液平衡,並防止二次感染。

疾病進展與症狀變化

疾病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 初期(1-3天):以發燒與肌肉痛為主
  • 中期(4-7天):出現皮膚紅疹與消化道症狀
  • 重症期(7天後):出血傾向、器官衰竭等致命症狀
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病毒載量、患者年齡及基礎病史有關,重症患者可能出現凝血功能異常與多器官衰竭。

出血傾向與終末期症狀

在疾病末期,約30-50%患者會出現出血現象,包括牙齦出血、皮下瘀斑或內出血。嚴重案例可能從黏膜或注射部位流血,且可能伴隨腎衰竭與肝功能異常。此階段的死亡率極高,需立即進行重症監護與支持性治療。

何時應該就醫

若出現以下任一情形應立即就醫:

  • 接觸過埃博拉患者或其體液
  • 近期曾到疫區旅遊或工作
  • 發燒超過38.5°C伴隨不明原因出血
即使症狀輕微,若存在流行病學接觸史,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並隔離觀察。

緊急警示徵兆

以下症狀為即刻送醫的指標:

  • 不明原因的皮膚瘀斑或黏膜出血
  • 持續性嘔吐與嚴重腹瀉導致脫水
  • 呼吸急促伴隨血壓下降
醫療機構需透過PCR檢測與抗體測試確診,確診後需立即啟動隔離與治療程序。

 

常見問題

如何區分埃博拉病毒病的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或流感?

埃博拉病毒病的初期症狀如發燒、疲倦、肌肉疼痛等,與流感或感冒相似,但隨後可能迅速惡化為內出血、外出血或多重器官衰竭。若近期曾接觸疫區或疑似病例,且症狀持續加劇,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

目前是否有針對埃博拉病毒病的疫苗或治療方法?

已開發出「rVSV-ZEBOV」疫苗,對接觸者有高度保護效果,但尚未普及使用。治療上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補液、電解質平衡及並發症管理,實驗性藥物如單株抗體(如Inmazeb)在部分國家已核准使用。

與患者接觸過後,隔離觀察的時間長短為何?

埃博拉病毒的潛伏期通常為2至21天,接觸者需接受21天健康監測。若在此期間出現發燒或其他症狀,必須立即隔離並進行病毒檢測,以阻斷傳播鏈。

日常生活中如何降低感染風險?

避免接觸受感染動物(如果蝠、靈長類)或患者體液,醫療人員應穿戴防護衣、手套及面罩。在流行地區應食用徹底煮熟的肉類,並避免參加傳統葬禮,因處理死者遺體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感染埃博拉病毒後,為何有些人能康復而有些人會死亡?

康復機會與治療時機、患者免疫狀態及支持性照護品質密切相關。早期診斷並接受適時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率,但若病情發展至出血或器官衰竭階段,病死率將顯著上升。

Eb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