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概述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主要特徵為皮膚發炎、癢感及紅腫。此病可影響任何年齡層,但兒童發病率尤高,約有20%的兒童曾受影響。濕疹的病程呈現反覆發作特性,患者在急性期可能出現水泡或結痂,慢性期則可能導致皮膚增厚。其成因複雜,涉及遺傳、免疫系統異常及環境刺激物的交互作用。

近年醫學研究顯示,濕疹不僅是皮膚表面問題,更與全身性免疫調節失衡密切相關。患者常因搔抓導致二次感染,形成惡性循環。正確的日常護理和及時治療能有效控制症狀,然而誤診率仍高,許多人將濕疹與一般皮膚炎混淆。本文將從成因、症狀到預防措施,全面解析濕疹的關鍵資訊。

成因和風險因素

濕疹的發病機制涉及多層面因素,遺傳基因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若父母一方曾患濕疹,子女發病風險提升至60%,雙親皆有病史時風險更超過80%。特定基因如Filaggrin基因突變會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使過敏原更易穿透表皮。

環境觸發因素包括溫度變化、化學刺激物及微生物感染。乾燥氣候會加速皮脂流失,而接觸香料、清潔劑等化學物質可能引發急性發作。免疫系統異常也是核心機制,T淋巴細胞異常活化導致細胞因子失衡,形成持續性炎症反應。

  • 遺傳傾向:特定基因缺陷導致皮膚屏障缺陷
  • 環境刺激:化學物質、金屬接觸、氣候變化
  • 免疫失調:Th2型免疫反應過度活躍
  • 微生物影響: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加劇發炎

症狀

急性發作時,患者會出現紅斑、水疱及滲出液,常伴隨劇烈搔癢。皮膚可能呈現濕潤狀,若併發細菌感染則會出現黃色結痂。慢性期的皮膚則呈現苔蘚化改變,皮膚紋理加深且呈皮革狀,觸感粗厚。

症狀分佈具有年齡特異性:嬰兒多見於臉頸部位,兒童常累及肘窩、膝窩,成人則可能擴散至全身。情緒壓力被證實會誘發症狀加劇,這種「心理-皮膚軸」現象在青少年患者中尤其明顯。

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依賴病史採集和皮膚檢查。醫師會詳細詢問過敏史、發病年齡及症狀發展模式。皮膚切片檢查雖非常規,但在疑似其他疾病的案例中會作為鑑別診斷工具。

鑑別診斷需區分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及銀屑病。過敏原測試有助於識別觸發因素,但非診斷必要條件。近年提出的「濕疹嚴重度指數」(EASI)評分系統,可量化評估發病範圍和嚴重程度。

治療選項

基礎治療包含皮膚保濕和局部類固醇藥膏。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光療或口服免疫調節劑,如 ciclosporin 及甲週圍素(Methotrexate)。生物製劑如 dupilumab 的出現,為重度患者提供靶向治療新選擇。

新興療法包含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冷.plasma療法及自體血清療法。患者需根據病情階段選擇治療組合,急性期優先抗炎治療,慢性期則重視皮膚修復。自我的症狀日記能協助醫師調整用藥方案。

預防

日常預防需建立皮膚保養常規:每日使用無香料保濕霜,洗澡水溫控制在32°C以下。衣著應選擇棉質材質,避免羊毛或化纖材質摩擦刺激。

環境控制包括使用空氣加濕器維持50-60%濕度,定期清潔床上用品以減少塵蟎累積。心理調適同樣重要,正念減壓訓練已被證實能降低發作頻率。家庭成員應共同學習症狀管理技巧,以形成支持性療癒環境。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當出現不明原因的皮膚紅腫且搔癢難耐時,應盡早就醫確認診斷。若症狀影響睡眠或日常活動,或出現黃痂、膿皰等感染跡象,需立即就醫評估。使用非處方藥物兩週無改善時,應尋求專業治療。

特殊情況需緊急處理:若出現發燒、皮膚泛紅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性症狀,可能併發細菌感染,必須立即送醫。孕婦或哺乳婦女若出現症狀變化,應選擇安全的治療方案,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常見問題

如何判斷濕疹是因環境刺激物誘發還是過敏反應引起的?

環境刺激物(如化學清潔劑、乾燥空氣)通常會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引發泛紅、癢感,但通常無明確過敏原接觸史。若癢症狀在接觸特定物質(如某些金屬、花粉)後劇烈加劇,或伴有紅腫水泡,則更可能是過敏反應。建議記錄接觸物質與症狀的時間關聯,並諮詢皮膚科醫師進行過敏原測試以明確原因。

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濕疹時,是否會導致皮膚變薄或色沉?

短期按指示使用低至中度濃度類固醇藥膏,通常不會造成皮膚變薄。但長期大量使用可能導致副作用,因此需遵循醫師指示。色沉問題多與慢性濕疹反覆發作後的修復過程有關,而非藥膏直接引發。若對用藥有疑慮,可與醫師討論非類固醇抗炎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案。

日常飲食中有哪些成分可能加劇濕疹症狀?

目前無直接證據顯示特定食物直接導致濕疹,但部分患者可能因過敏原(如牛奶、雞蛋、花生)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間接加劇皮膚症狀。高糖飲食或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可能削弱免疫調節,建議保持均衡飲食,並在症狀惡化時記錄飲食日誌,與醫師共同分析可能的觸發因素。

冬季空調使用是否會加重濕疹,應如何調節環境?

乾燥空調環境會抽走皮膚水分,加劇濕疹癢感和脫屑。建議室內濕度維持在40%-60%,使用加濕器並配合每日2-3次厚塗保濕乳。選用無香精、低敏的保湿品,並避免穿著粗糙衣料,以減少物理性摩擦刺激。

壓力管理對濕疹控制有什麼具體的科學根據?

心理壓力會刺激皮質醇及細胞因子釋放,加劇皮膚發炎反應。研究指出正念冥想、規律運動可調節自主神經系統,降低Th2型免疫反應,從而緩解濕疹反覆發作。建議每日安排15-30分鐘放鬆活動,嚴重時可透過行為治療或醫師處方抗焦慮藥物來改善症狀循環。

Ecz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