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概述

癲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特徵為反覆發作的異常腦電活動,導致不同嚴重程度的癲癇發作。此疾病在全球有超過六千萬人受影響,且可能影響任何年齡層,從兒童到老年人都可能發病。癲癇的發作形式多樣,從短暫的意識混亂到全身抽搐,嚴重時甚至威脅生命。及早診斷和治療能有效控制發作,但患者仍需長期管理以維持生活品質。

現代醫學對癲癇的治療已取得顯著進展,包括藥物、手術及新興的神經調節技術。然而,社會對此病的認知仍存在誤解,許多人對癲癇發作時的正確應對方式缺乏知識。本文將系統性地介紹此疾病的成因、症狀、診斷方法及治療策略,協助讀者全面理解癲癇的整體概況。

成因和風險因素

癲癇的成因複雜,通常涉及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可能由先天遺傳因素或後天腦部損傷共同作用引發。遺傳傾向在部分患者中佔重要角色,例如家族史中有癲癇或相關神經系統疾病者風險較高。腦部結構異常如先天性腦發育缺陷、腦損傷或中風後遺症,也可能誘發癲癇發作。

環境與生理因素也是關鍵風險要素。嚴重頭部外傷、腦部感染(如腦炎或腦膜炎)、長期酗酒或代謝失調(如低血糖或電解質不平衡)可能誘發癲癇。年齡因素方面,兒童和老年人因腦部脆弱性較高,屬於高風險群體。值得注意的是,約有三分之一的癲癇患者找不到明確病因,稱為特發性癲癇。

  • 遺傳基因:SCN1A、BRD2等基因突變與家族性癲癇相關
  • 腦損傷:頭部創傷後6個月內發病率增加3倍
  • 代謝異常:低血鈉或血糖過低可能誘發癲癇發作

症狀

癲癇發作的表現形式多樣,可分為部分性發作與全面性發作兩大類型。部分性發作起始於腦部特定區域,可能僅影響局部神經功能,例如肢體抽動或感覺異常。全面性發作則涉及雙側腦半球,常見全身強直-陣攣發作(俗稱「大发作」),患者會突然失去意識並伴隨肌肉強直與抽搐。

非典型發作形式包括失神發作(尤其見於兒童),患者會突然中斷活動並凝視空虛,持續數秒至數十秒。自主神經症狀如瞳孔擴大、皮膚發紅或排尿失禁,可能伴隨某些發作類型出現。部分患者在發作前會有「前驅症狀」,如莫名恐懼感或腹部不適,稱為「先兆」。

  • 部分性發作分為「有意識保留」與「意識喪失」兩亞型
  • 失張力發作時患者可能突然軟頸或跌倒,常見於小兒癲癇
  • 複雜部分性發作可能伴隨自動症,如無目的咀嚼或手部重複動作

診斷

診斷癲癇需整合臨床觀察、病史分析與多項檢查。醫師通常會詳細詢問發作時的行為表現、頻率與持續時間,並記錄可能的誘因。標準診斷工具包括腦電圖(EEG)用以捕捉腦電波異常,以及腦部影像檢查如MRI或CT掃瞄,以排除腫瘤或結構異常。

癲癇發作與其他疾病(如心因性非癲癇障礙或暈眩症)的區別至關重要。醫師可能要求24小時長程腦電監測,或在癇發作期間進行即時EEG紀錄。病史採集時需特別注意家族病史、癲癇發作的觸發因素,以及患者正在使用的藥物。

  • 長程視訊腦電圖可同步紀錄行為與腦電波變化
  • 癲癇診斷標準需至少兩次無誘因的非誘發性發作
  • 鑑別診斷需排除低血糖、心律不整等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病症

治療選項

藥物治療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抗癲癇藥物(AEDs)可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異常放電。第一線藥物如卡馬西平、LEVETIRACETAM等,需根據發作類型選擇合適藥物。約70%患者透過規律用藥可有效控制發作。

藥物難治性癲癇可考慮手術評估,如癇灶切除術或迷走神經刺激術。新興療法包括生酮飲食對兒童癲癇的治療效果逐漸被重視,而腦深部電刺激(DBS)等侵入性治療正處於臨床應用階段。生活型態調整如規律作息、避免誘因也屬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 手術候選條件包括藥物控制不佳且癇灶局限在可安全切除的腦區
  • 藥物選擇需考量年齡、發作類型及可能的副作用
  • 妊娠期女性需特別注意抗癲癇藥物對胎兒的影響

預防

雖然部分癲癇成因不明,但可透過避免誘因來減少發作頻率。頭部保護措施如運動時佩戴防護裝備,可降低外傷導致癲癇的風險。規律生活模式有助穩定神經系統,建議患者避免睡眠不足、過度飲酒等誘因。

定期追蹤和藥物依從性對預防發作至關重要。患者需建立癲癇日記,記錄發作時間、誘因及藥物反應。兒童患者需特別注意疫苗接種狀況,某些感染如腦膜炎可能誘發癲癇。環境調整如居家安全防護,可降低發作時受傷風險。

  • 癲癇發作期間避免強力限制患者動作,應側躺保持呼吸道通暢
  • 避免暴露在閃爍光線或特定頻率聲波等已知誘發因素
  • 定期接受神經學家評估藥物療效及副作用監測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首次出現不明原因意識喪失、不自主抽搐或癲癇典型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評估。若癇發作持續超過5分鐘或連續多次發作間隔未恢復意識,需視為急症處理。患者若出現藥物治療效果減弱或副作用加劇,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特殊情況下如懷孕、計劃接受手術或癇型態改變時,需重新評估治療策略。若患者在癇發作後出現頭痛、言語障礙等新症狀,可能提示腦部結構問題需進一步檢查。定期門診追蹤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變化。

  • 65歲後首次發作需排除代謝異常或腦血管病變
  • 癇發作後持續意識混亂超過30分鐘視為緊急症狀
  • 癇發作頻率在1個月內增加50%以上需重新評估治療方案

 

常見問題

癲癇發作時,旁觀者應如何正確協助患者?

當患者發作時,應將患者輕轉至側躺姿勢,避免唾液阻塞呼吸道,並移開周圍尖銳物品以防碰撞。千萬不可強行固定患者肢體或塞物品至口中,發作時間通常短於5分鐘,發作結束後應陪伴患者直至意識恢復,並立即通報醫療人員評估是否需後續處置。

癲癇患者日常生活中需特別注意哪些環境或行為誘因?

光閃爍、睡眠不足、過度飲酒、壓力過大及特定聲響可能誘發發作。患者應建立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並使用 epileptiform 活動較低的電子產品。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攜帶醫療警報手環,並事先告知同事或同學可能的發作狀況。

癲癇治療除了藥物外,還有哪些新興療法可控制發作?

除了抗癲癇藥物,迷走神經刺激術(VNS)和腦深部電刺激(DBS)可作為藥物難治性患者的選擇。近年來「生酮飲食」也被證實對兒童難治性癲癇有效,而聚焦性超音波技術則能精準破壞致癇病灶,減少傳統開顱手術的風險。

癲癇患者是否可以正常進行游泳或高空活動?需注意何種安全措施?

患者在癲癇完全控制至少一年後,經醫師同意可參與游泳等活動,但需有專業救生員陪同,避免單獨下水。高空或機械操作時應嚴格遵循藥物治療,並避免在疲勞或未服藥時參與,以防突然發作引發意外。

癲癇患者在情緒管理上應如何調適?心理治療是否有助減少發作頻率?

情緒緊張可能誘發發作,建議患者透過正念冥想、規律運動及认知行為治療(CBT)緩解壓力。研究顯示心理干預可降低因焦慮引發的發作次數,但需配合藥物治療,不可單獨依賴心理療法控制癲癇。

Epile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