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的症狀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症狀通常來得突然且變化多端。患者可能在接觸病毒後1至4天開始出現症狀,初期表現可能與一般感冒類似,但隨後可能迅速惡化。了解症狀的發展過程,有助於及早診斷並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典型症狀包括發燒、肌肉酸痛及疲倦感,但不同年齡層和健康狀態的人可能有不同表現。兒童可能因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而症狀較為明顯;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則可能因併發症風險較高而需特別注意。本文將詳細說明流行性感冒的症狀分類、發展階段及應急處理方式。

早期症狀與徵兆

流行性感冒的早期症狀通常在感染後1至4天內出現,這些徵兆可能被誤認為普通感冒。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

  • 輕微發燒(體溫約38°C左右)
  • 全身性肌肉酸痛,尤其以肩頸及背部為主
  • 頭部壓痛或跳動性頭痛
  • 持續性疲倦感,即使休息後仍無法緩解
這些症狀可能在數小時內快速加劇,患者常會自覺「突然生病」的感覺。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非典型早期症狀,例如:

  • 胃腸道不適,如噁心或腹部不適
  • 咽喉乾癢或輕微咳嗽
  • 對光線或聲音敏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徵兆可能因病毒株型態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H1N1病毒可能伴隨更多胃腸道症狀。

常見症狀

流行性感冒的典型症狀在發病後2至7天達到高峰,主要表現為:

  • 高燒(體溫常超過39°C)伴隨寒顫
  • 嚴重肌肉疼痛,甚至影響日常活動
  • 乾咳或有痰的咳嗽,可能逐漸加重
  • 鼻塞或流清水樣鼻涕
這些症狀通常會持續3至7天,但全身性疲勞感可能延續至康復後數週。

呼吸道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

  • 喉嚨紅腫伴隨吞嚥疼痛
  • 咳嗽可能轉為濕咳並帶有黃綠色分泌物
  • 部分患者會出現結膜充血或眼瞼腫脹
在免疫力較弱的患者中,可能觀察到更高比例的嚴重症狀,如呼吸困難或意識模糊。

疾病進展與症狀變化

流行性感冒的症狀發展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急性發作期(1-3天)

此階段症狀快速惡化,發燒可能達40°C,肌肉酸痛程度類似「被車撞過」的描述。呼吸道症狀在此階段迅速加劇,可能伴隨脫水現象。

高峰期(3-5天)

此階段體溫可能維持高燒狀態,咳嗽可能轉為乾濕交替型態。部分患者會因發燒引發頭暈、頭重腳輕等自主神經症狀。在兒童患者中,可能因高燒引發驚厥反應。

緩解期(5-7天)

發燒會逐漸退燒,但疲勞感可能持續數週。此階段需特別注意二次感染的風險,如細菌性肺炎可能因咳嗽未痊癒而誘發。

何時應該就醫

當出現以下高風險症狀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 高燒超過39.5°C且持續超過三天
  • 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低於95%
  • 意識混亂、言語不清或定向力障礙
  • 胸痛、心跳過速或肢體末端蒼白
這些症狀可能提示併發肺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

特殊族群需特別注意:

高危險群應急指引

65歲以上長者、孕婦、慢性病患者若出現以下狀況應立即門診:
  • 發燒時伴隨呼吸急促(成人>24次/分鐘)
  • 皮膚出現紫斑或不明瘀青
  • 24小時內尿量顯著減少
  • 服用退燒藥後體溫仍無法下降
這些徵兆可能反映病毒已侵犯至器官系統。

緊急症狀判斷要點:

立即送醫的關鍵指標

若出現「三紅症狀」(臉紅、眼紅、喉嚨紅腫)或「三痛症狀」(頭痛、肌肉痛、眼窩痛),可能提示重症流感。此外,兒童出現抽搐、拒食、皮膚花紋等症狀時應視為急症處理。

 

常見問題

如何區分流行性感冒與一般傷風症狀?

流行性感冒常伴隨高燒(39℃以上)、全身酸痛及劇烈倦怠感,症狀發病急且程度較重;一般傷風則以鼻塞、流涕為主,發燒溫度較低且全身不適感較輕微。若伴有胸痛、呼吸急促等重症跡象,應立即就醫。

為什麼接種流感疫苗後仍有感染風險?

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取決於病毒株的匹配程度,若當年流行病毒與疫苗株差異大,保護力會下降。此外,接種後約2週才能產生足夠抗體,接種前已暴露於病毒者仍可能感染。因此接種後仍需保持勤洗手等防護措施。

發燒期間使用退燒藥後,體溫短暫下降後又回升是否正常?

這是正常現象,因退燒藥僅暫時抑制發熱機制,無法立即清除病毒。若體溫在藥效消退後再次上升,建議配合充足補水和休息,若持續高燒超過3天或意識模糊,需立即就醫評估。

流感併發肺炎的高風險群有哪些?

65歲以上長者、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及肥胖者(BMI≧30)屬高風險群。這些族群感染流感後肺炎發生率較高,出現咳嗽帶血、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盡速接受胸部X光與血液檢查。

感染流感後需隔離多久才能恢復正常社交活動?

通常需等到發燒體溫連續退燒超過24小時(非靠藥物降溫)後,再觀察1-2天。一般建議隔離至症狀顯著緩解後,約7-10天,以避免透過飛沫傳染給他人,尤其應避免接觸孕婦、幼兒及慢性病患者。

F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