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概述

痔疮是肛門及直腸下段的常見疾病,主要由血管組織的病變引起。此病在臨床中極為普遍,根據統計,全球約有50%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會經歷相關症狀。痔疮可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型,其嚴重程度從輕微不適到嚴重出血或血栓形成不等。了解其成因、症狀及治療方式,有助於患者及早進行生活調整與醫療介入。

痔疮的形成與人體解剖結構密切相關,直腸末端的靜脈叢在壓力增加時容易腫脹。現代人因生活習慣改變,如久坐、膳食纖維攝取不足,使得此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雖然痔疮多數為良性病變,但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貧血、感染或血栓等併發症,因此正确认識其特性至關重要。

本文將從成因、診斷、治療選項等面向,提供全面的痔疮概述(Hemorrhoids overview)。內容涵蓋風險因素的辨識、症狀的自我判斷方法,以及不同治療方案的適用情境,協助讀者建立正確的疾病管理觀念。

成因和風險因素

痔疮的形成主要與靜脈壓力增加及組織支持結構退化有關。直腸下端的靜脈叢缺乏肌肉支撐,當腹壓長期處於高狀態時,血液回流受阻導致擴張。以下為主要風險因素:

  • 長期腹壓增加:慢性咳嗽、提重物、懷孕等導致腹腔壓力升高,直接壓迫直腸靜脈。
  •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缺乏纖維的飲食易引起便秘,排便時過度用力加劇病變。
  • 久坐或久站: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會阻礙下肢血液循環,增加直腸靜脈壓力。
  • 年齡因素:40歲以上患者風險較高,因支持組織隨年齡退化。
  • 家族遺傳傾向: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可能與組織結構差異有關。

現代人久坐辦公的職業特性,加上飲食西化現象,使得痔疮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醫學研究指出,肥胖者因腹部脂肪堆積加劇腹壓,也是重要危險因子。此外,慢性腹瀉或腹水積聚等疾病,也可能間接誘發痔疮形成。

解剖學基礎

直腸末端的動靜脈系統包含痔上靜脈叢與痔下靜脈叢,正常狀態下瓣膜可控制血液流動。當支持組織纖維化或彈性喪失時,靜脈擴張形成痔核。內痔位於肛門括約肌上方,通常無痛但易出血;外痔則位於肛門周圍,易發炎疼痛。此解剖特性決定了不同類型痔疮的症狀表現與治療策略。

症狀

痔疮的症狀根據類型與嚴重程度差異甚大,部分患者可能無症狀但於檢查時發現。常見臨床表現包含:

  • 無痛性出血:排便時衛生紙帶血或糞便表面附著鮮紅血液,通常與內痔破裂有關。
  • 肛門腫塊:外痔可能形成觸痛性結節,而脫垂的內痔會在排便後自肛門突出.
  • 瘙癢與分泌物:痔核受刺激後可能導致肛周濕疹或黏液滲出,引發持續搔癢.
  • 嚴重疼痛:血栓性外痔或嵌頓痔常伴劇烈疼痛,可能伴隨組織壞死風險.

約30%患者症狀反覆發作,出血量過多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值得注意的是,肛門出血也可能為大腸癌等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鑑別診斷.

症狀嚴重度分級

根據臨床分級系統,痔疮可分為四級:第一級無脫垂,第二級排便時脫出但能自行回納,第三級需手動推回,第四級則永久脫垂且無法還納。疼痛程度與分級並無絕對關聯,需結合整體症狀評估.

診斷

診斷痔疮通常從病史詢問開始,醫師會詳細詢問出血性質、疼痛程度與生活習慣。初步檢查包含肛門指診與視診,約70%案例可由此確認診斷。進一步檢查可能包括:

  • 肛門鏡檢查:使用特製鏡具觀察肛管內側,可直視痔核形態與出血點.
  • 直腸鏡或內視鏡:當出血原因不明時,需排除大腸癌等其他疾病.
  • 影像學檢查:嚴重脫垂或疑有併發症時,可能進行超音波或MRI掃描.

診斷過程需排除肛裂、肛廔或炎症性腸病等類似症狀的疾病。醫師通常會評估患者的生活型態,例如飲食習慣、職業特性等,以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

鑑別診斷要點

肛門出血需與結腸直腸癌、克隆氏症等區分,年齡超過40歲或有家族史者,建議進行大腸鏡篩檢。肛裂常伴隨排便時劇痛,而痔疮出血多為無痛性,此差異有助初步鑑別.

治療選項

痔疮治療遵循「保守治療優先」原則,根據嚴重程度選擇不同方案。輕度症狀多可透過生活調整改善,而嚴重病例可能需要手術介入。以下是主要治療方向:

非手術治療

第一線治療以藥物與生活調整為主:

  • 局部藥物:使用類固醇軟膏或血管收縮劑減輕腫脹,金縷梅提取物凝膠可緩解癢感.
  • 口服藥物:增加纖維素補充劑改善便秘,痛症嚴重時可短期使用止痛藥.
  • 溫水坐浴:每天2-3次15分鐘的溫水坐浴(40℃)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痛.

近年研究顯示,結合高纖維飲食與藥物治療,可使60-70%患者症狀緩解。針對脫垂痔核,可使用橡皮筋結紮法使其缺血萎縮,此非侵入性治療常見於第二級痔疮患者.

手術治療

當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手術成為必要選擇。主要手術方式包含:

  • 傳統切除術:直接移除痔核組織,適用於第四級痔疮或反覆血栓形成.
  • 吻合器痔瘡切除術(PPH):利用器械切除並縫合,可減少術後疼痛.
  • 激光治療:以雷射收縮血管,適用於小型內痔.

現代微創技術如注射硬化劑或放射線凝固術,提供中度症狀患者更多選擇。手術後需遵循復健指引,通常需4-6週恢復,復發率約10-20%.

預防

預防痔疮需從日常習慣調整開始,以下措施可降低發病風險:

  • 增加每日纖維攝取至25-30克,建議多食用全穀類、蔬菜與果膠類食品.
  • 保持規律運動,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不移動.
  • 排便時避免用力過度,每次如廁不超過5分鐘.
  • 妊娠婦女可使用枕頭墊高臀部,減少下腔靜脈壓力.

定期肛門保養如溫水清潔,可減少感染風險。研究顯示,維持正常體重(BMI<25)可降低30%發病機率。中醫建議的的坐浴與氣功練習,對預防偶發症狀也有輔助效果.

飲食管理

高纖維飲食可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的摩擦損傷。建議每日飲水至少2000㏄,並避免辛辣食物引發黏膜刺激。研究指出,攝取南瓜子、亞麻籽等含纖維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可改善腸道蠕動功能.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出血持續超過1週或單次出血量大於100c.c.
  • 肛門腫塊持續增大或疼痛難耐.
  • 出現頭暈、貧血症狀.
  • 嘗試保守治療2週後無改善.

醫師建議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者,應每3-5年接受肛門檢查。症狀輕微者可先調整生活習慣,但若影響日常活動,應及早進行專業評估.

緊急就醫指徵

若出現黑色柏油便、低血壓或肛門組織壞死(呈紫黑色且硬如石頭),應視為急症處理。這些徵兆可能伴隨感染或動脈性出血,需立即接受內視鏡或手術治療.

治療選項

(此處內容已於前文重複,故略過)

 

常見問題

如何判斷內痔和外痔的症狀差異?

內痔通常位於肛門內,症狀包括無痛性出血(排便時衛生紙帶血或马桶浮血)、痔核脫出(嚴重時需手推回),可能伴隨肛門不適感。外痔則位於肛門外緣皮膚,常因摩擦或異物感引起疼痛,血栓性外痔會出現紫色硬結且疼痛劇烈。若症狀不明確,建議至醫院進行肛門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哪些日常飲食習慣可能加劇痔疮發作?

高脂肪、辛辣食物可能刺激腸道,導致便秘或排便用力過度,加劇痔核充血。同時,攝取不足膳食纖維(如全穀物、蔬菜)會使大便乾硬,延長排便時間,增加肛門靜脈壓力。建議每日攝取25-30克纖維並搭配充足水分,以軟化 stool 並促進規律排便。

提肛運動對緩解痔疮有什麼具體效果?

提肛運動(如 Ke gel運動)可強化肛門括約肌與骨盆底肌群,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痔核充血。每天進行3組、每組10次的收縮放鬆練習,長期可降低脫垂風險。但需配合改善便秘等根本因素,單純運動無法完全治療嚴重痔疮。

痔疮手術後需注意哪些復原期禁忌?

手術後2週內應避免提重物、長時間久坐或騎自行車,以防創口裂開出血。排便時避免用力過度,可使用坐浴(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促進癒合。若出現大量出血、持續劇痛或發燒,需立即就醫,可能是感染或血栓復發。

為什麼有時痔疮出血會自行緩解,但反覆發作?

輕微內痔出血可能因靜脈叢暫時收縮而短暫停止,但若持續便秘、久站等誘因未改善,靜脈壓迫會再次導致黏膜破損出血。反覆發作顯示病灶未完全消除,建議記錄出血頻率與誘因,及早接受橡皮圈結紮或硬化劑注射等治療以避免惡化。

Hemorrh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