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治療

痔瘡的治療目標在於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防止病情惡化。治療策略通常根據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制定,包含藥物治療、非藥物療法及手術選擇等多種方式。醫師會根據個案需求,結合不同治療方式以達到最佳效果。

治療痔瘡需從根本原因著手,如改善腸道功能、減少肛門受壓力,並配合日常護理。輕微症狀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控制,而嚴重出血、血栓或脫垂無法回納的情況,可能需要手術干預。患者應及早診斷並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以制定最適切的治療計畫。

當前治療選項

分級治療原則

現代痔瘡治療遵循「分級治療」概念,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分為三級:第一級針對輕微症狀,以藥物與生活調整為主;第二級針對中度症狀,可能增加局部治療或非侵入性手術;第三級針對重度或復發性病例,可能採用手術切除或先進療法。

  • 第一級治療:外用藥膏、坐浴、增加纖維攝取
  • 第二級治療:橡皮圈結紮術、硬化劑注射、紅外線凝結術
  • 第三級治療:痔瘡切除術、吻合器痔瘡切除術(PPH)

多面向治療策略

治療方案常結合多種方法,例如搭配藥物治療與坐浴減輕疼痛,或在手術後使用止痛藥促進恢復。醫師會評估患者年齡、病史及症狀特性,選擇最安全有效的組合方式。

新興療法如雷射治療與射頻消融術,提供更精準的組織修復,但需根據醫療機構設備條件與醫師經驗選擇。這些新技術通常適用於特定類型的內痔或外痔。

藥物治療

局部藥物

外用藥膏與栓劑直接作用於患處,能快速緩解發炎與腫脹。含局部麻醉劑(如利多卡因)的藥膏可暫時止痛,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抗炎藥(如氫化可的松)能減少組織腫脹。硝酸甘油栓劑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流以促進組織修復。

常見藥物組合包含消炎與血管活性成分,例如多磺酸鈉鈣凝膠,能加強血管壁結構並減少滲出液。使用時需注意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導致皮膚萎縮,建議遵從醫師指示控制使用週期。

口服藥物

口服藥物多用於緩解相關併發症,例如口服纖維補充劑(如甲基纖維素)能軟化便便並促進排便順暢。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可緩解急性疼痛,但長期使用需注意腸胃道副作用。

静脉性痔瘡可使用微循環促進劑,如地奧司明,能增強靜脈張力並減少滲出。這些藥物通常作為輔助治療,需配合其他護理措施才能顯著改善。

非藥物療法

溫水坐浴

每日15-20分鐘的溫水坐浴能顯著緩解疼痛與腫脹,建議每日2-3次。水溫應控制在攝氏38-40度,可加入少量鹽或草藥茶(如金缕梅)加強消炎效果。此法能促進血液循环,並清潔患處防止感染。

溫水坐浴尤其適用於急性發作期,可用於手術後恢復階段。需注意水溫不可過高以免灼傷,且浴具需單獨使用並定期消毒,避免細菌感染。

物理治療技術

橡皮圈結紮術是常見的門診手術,適用於二度至三度內痔。醫師將橡皮圈套在痔核根部,阻斷血流後組織自然壞死脫落,通常需2-3次治療達成效應。此方法創傷小、恢復快,但可能伴隨輕微疼痛或出血。

硬化劑注射療法是將藥劑注入痔瘡基底,使組織纖維化收縮,適用於出血性內痔。常用的硬化劑為苯酚或魚肝油酸鈉,治療後需避免劇烈運動以防組織剝落。此療法療效約可維持6-12個月,可能需要重複治療。

先進手術技術

吻合器痔瘡切除術(PPH)透過特製器械將脫垂痔組織切除並縫合,能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適用於嚴重脫垂痔瘡。此手術住院時間短,但需評估患者肛門結構是否適合。

雷射凝固術與射頻消融術使用熱能破壞異常血管,適用於小型內痔。此類技術精準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療,且效果因個人組織反應而異。

生活方式管理

飲食調整

高纖維飲食是長期管理關鍵,每日建議攝取25-30克纖維,來源包含全穀類、蔬菜與果膠類食品。充足水分攝取(每日2-2.5公升)能保持糞便軟化,減少排便時的壓力。

應避免辛辣食物與酒精,這些可能刺激肛門黏膜加劇發炎。某些患者需限制乳製品攝取,若存在乳糖不耐可能加重腸道不適。

排便習慣改善

避免久坐廁所超過5分鐘,使用腳凳抬高雙腿以調整排便姿勢。如厕時避免閱讀或滑手機,可減少用力過度的風險。

定期進行骨盆底肌訓練能強化肛門括約肌控制力,建議每日進行收縮-放鬆練習15分鐘,有助改善排便協調與減少痔瘡脫出。

未來治療方向

研究正開發針對血管新生的藥物,例如抑制VEGF因子的生物製劑,可能減少痔瘡血管異常擴張。組織工程技術也試圖培養人工肛門週邊組織,但尚處於實驗階段.

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正在發展,能透過影像分析評估痔瘡嚴重程度,未來可能結合穿戴裝置實時監測肛門壓力變化,提前預防發作.

新興醫療技術

微創導管治療系統正在測試,利用導管注射凝固劑或雷射能量精準處理病灶,預期能縮小創傷範圍與恢復時間.

基因治療與幹細胞修復理論正在基礎研究階段,未來可能針對血管生成與結締組織纖維化機轉進行干預.

何時諮詢專科醫師

當出現持續出血、痔瘡無法回納、劇烈疼痛或疑似血栓形成時,應立即就醫。慢性發作導致貧血、嘔吐或高燒等全身症狀,需排除其他腸道疾病可能.

治療後症狀未改善或反覆發作者,應重新評估治療計畫。年長患者或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手術風險評估需特別謹慎,建議由腸胃科或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共同會診.

 

常見問題

如何區分內痔與外痔的症狀?

內痔位於肛門內,通常因解便出血(鮮紅色)、脫出或搔癢感而發現,初期可能無痛;外痔則位於肛門皮膚表面,常伴隨明顯疼痛、腫脹或觸痛,尤其血栓性外痔會形成硬塊且疼痛劇烈。診斷時需通過肛門鏡或視診確認位置差異。

非手術治療痔瘡的藥物有哪些類型?其作用原理為何?

常見藥物包含消炎栓劑(如含消旋山萇菪鹼成分)可收斂血管減少出血,口服藥如植物萃取物(如橡樹皮提取物)能強化靜脈壁。另類固醇類藥膏可緩解發炎與腫脹,但不宜長期使用,需遵醫囑以避免皮膚萎縮等副作用。

日常護理中,如何透過飲食與運動改善痔瘡問題?

建議增加膳食纖維(如全穀物、蔬果)並多喝水, softer大便減少排便時的摩擦。每日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促進血液循環,避免久坐或久站。另外,排便時避免超過5分鐘,減少腹壓增加的行為有助預防惡化。

使用痔瘡藥物或栓劑期間,哪些症狀提示需立即停用並就醫?

若使用藥物後出現皮膚紅腫、過敏發疹、持續出血量增加或腹痛等異常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診。某些栓劑可能引起腸道不適,若超過3天未緩解或症狀加劇,需重新評估治療方案。

接受橡皮圈結紮術後,恢復期間需注意哪些生活禁忌?

手術後7-10天內應避免提舉重物、久坐,飲食需保持低纖維以減少排便次數。前3天可能有輕微出血或脹痛屬正常,但若排出大量鮮血、高燒或劇烈疼痛,需立即返院檢查。恢復期建議每日溫水坐浴15分鐘以促進癒合。

Hemorrh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