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症狀通常突然發作且進展迅速。患者可能在接觸病毒後1至4天內出現明顯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了解症狀的特徵有助於及早診斷與治療,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症狀的表現因年齡、免疫系統強弱及病毒株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兒童可能以發燒和肌肉疼痛為主,而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則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呼吸系統問題。及早認知症狀變化,並觀察症狀的嚴重程度,是判斷是否需要就醫的重要依據。
流行性感冒的早期症狀通常包括全身性不適感與局部呼吸道症狀。患者常會感到突然的疲倦感,這種「發病前的徵兆」可能在發燒前12至24小時出現。此外,咽喉乾癢、輕微鼻塞或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是病毒開始感染呼吸道黏膜的明顯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在初期誤判為普通感冒,但流感的症狀通常在24小時內快速惡化,這與普通感冒的漸進式發展有明顯差異。
典型症狀在發病後第2至3天達高峰,主要分為全身性與局部呼吸道症狀。全身性症狀如高燒(常超過38.5℃)會持續數日,並伴隨嚴重的肌肉酸痛,尤其在下肢與背部的肌肉群最明顯。呼吸道症狀則包含乾咳、胸悶與呼吸不順,嚴重時可能影響日常活動。
部分患者會出現消化系統症狀,如食欲不振、腹瀉或噁心,這類症狀在兒童患者中更常見。這些全身性與局部症狀的組合,與普通感冒的局部上呼吸道症狀形成明顯對比。
症狀通常在發病後3至7天內達到高峰,隨後逐漸緩解。然而,若症狀在第5天後未改善,或出現二次發燒,可能提示併發細菌感染或病毒性肺炎。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這與病毒殘留或呼吸道損傷修復過程有關。
在發病後的第3至4天,患者可能出現高燒不退、意識混濁或呼吸急促等危急症狀。此時需密切監測血氧飽和度與尿液排出量,以評估脫水與器官負荷狀況。部分患者可能因代謝紊亂出現噁心、嘔吐等代謝性症狀。
症狀的緩解過程通常伴隨體溫下降與咳嗽頻率減少,但部分患者可能在康復期出現反覆低燒,這可能與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後的修復過程有關。
當症狀符合以下任一條件時,應立即就醫:高燒超過39℃持續超過48小時、意識模糊或定向力障礙、呼吸困難導致口唇發紫。這些症狀可能提示流感併發肺炎、腦炎或代謝性酸中毒等嚴重併發症。
65歲以上長者、孕婦及慢性病患者若出現輕微症狀惡化,如平時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異常升高,或心臟病患者出現胸痛加劇,均應視為緊急狀況。兒童若出現抽搐、無法進食或皮膚出現花紋(大理石皮膚),可能提示嚴重脫水或代謝危象。
即使症狀看似輕微,若接觸過確診患者且出現類流感症狀,應主動進行快篩或PCR檢測,以阻斷傳播鏈。醫療機構提供的抗病毒藥物若在症狀發作48小時內使用,可顯著縮短病程與降低併發症風險。
流行性感冒的症狀通常來得更突然且嚴重,包括高燒(39°C以上)、全身肌肉酸痛、極度疲倦,而一般感冒多以鼻塞、流涕、輕微喉嚨不適為主。若伴隨劇烈頭痛或持續咳嗽,建議盡速就醫以確認是否為流感。
為什麼接種流感疫苗後仍可能感染病毒?疫苗效果與病毒株匹配度及個人免疫反應有關。每年疫苗涵蓋的病毒株是根據前一年流行趨勢預測,若實際流行的病毒株產生變異,可能降低保護力。即使感染,接種疫苗仍能減輕症狀嚴重度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為什麼發燒期間不宜過度使用退燒藥?過量使用退燒藥可能導致肝腎負擔加重,且可能掩蓋真實病情發展。建議遵醫囑控制用藥劑量,並優先透過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輔助,發燒是身體對抗病毒的自然反應,短時間內不宜強行壓制。
流感康復期持續咳嗽是正常嗎?應如何應對?康復期的乾咳或痰多咳是常見現象,因病毒可能損傷呼吸道黏膜,恢復需1至2週。可多攝取溫熱流質(如梨湯、蜂蜜水)舒緩喉部,避免菸霧等刺激物,若咳血或高燒復發需立即就醫。
流感治療期間可否同時服用中西藥?建議先諮詢醫師再合併使用,部分中藥成分可能與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產生交互作用,影響療效或增強副作用。自行合併用藥可能導致肝臟負擔增加,需依專業醫療建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