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治療目標在於緩解症狀、縮短病程,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治療策略通常包括藥物治療、非藥物療法以及生活型態調整,以全面改善患者健康狀態。早期診斷與即時干預對提升治療成效至關重要,尤其是高危險群患者如長者、慢性病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治療方法需根據患者年齡、症狀嚴重程度及感染時間等因素個別化制定。抗病毒藥物在症狀出現48小時內使用最有效,而症狀管理如退燒、補充水分等也是關鍵。此外,預防併發症如肺炎或心臟問題,需透過密切監測與適當醫療介入來達成。
目前流感治療分為抗病毒藥物與支持性療法兩大類。抗病毒藥物可直接抑制病毒複製,而支持性療法則針對症狀進行緩解。治療選擇需根據患者年齡、健康狀況及症狀嚴重程度調整,例如嚴重感染或高風險群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治療時程通常分為急性期與康復期管理。急性期以抗病毒藥物與症狀控制為主,康復期則強調營養補充與休養。在資源不足或無法即時取得藥物時,支持性療法能有效避免病情惡化,降低併發症風險。
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s)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流感病毒藥物,代表藥物包括奧司他韋(Oseltamivir)與扎那米韋(Zanamivir)。這些藥物可阻斷病毒釋放,減少病毒在體內擴散,需在症狀出現48小時內使用以發揮最佳效果。
另一類抗病毒藥物是M2離子通道阻斷劑,如亞馬威(Amantadine),但因病毒株抗藥性問題,現今僅用於特定流感病毒亞型感染。最新開發的抗病毒藥物如巴洛沙韋(Baloxavir marboxil)則針對病毒RNA聚合酶,單劑治療即可顯著縮短病程。
退燒藥與止痛藥如對乙醯氨基酚(Paracetamol)及布洛芬(Ibuprofen)可緩解發燒與肌肉疼痛。使用時需注意劑量與禁忌症,例如布洛芬不建議用於合併脫水或胃潰瘍患者。咳嗽藥水或鼻塞噴霧等對症治療藥物,能改善呼吸道症狀,但需遵循藥師指示避免濫用。
抗生素對病毒性流感無效,但若併發細菌性肺炎或鼻竇炎時,醫師可能處方抗生素。此類藥物需按指示完 curso 全療程,避免產生抗藥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劑量或更長治療週期。
支持性療法是治療基礎,包括充足休息、補充水分及營養攝取。發燒時可使用物理降溫法,如冷敷或溫水擦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防刺激皮膚。呼吸道症狀嚴重時,保持空氣濕度與使用生理食鹽水洗鼻可緩解鼻塞。
物理治療如呼吸訓練對併發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尤為重要。物理治療師可能設計呼吸運動與胸部物理治療,幫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氣功能。嚴重呼吸困難病例可能需要氧氣治療或住院觀察。
康復期的生活調整對預防復發至關重要。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症狀完全消退後至少休息3-5天再恢復正常活動。飲食方面建議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如雞蛋、深色蔬菜,有助免疫系統修復。戒菸與避免二手菸環境能減少呼吸道刺激。
家庭防護措施包括隔離感染者、勤洗手及佩戴口罩。患者使用單獨餐具與衛生間,接觸後立即清潔表面,可降低家庭內傳播風險。照顾者應加強個人防護,尤其是照顧嬰幼兒或長者時需加倍小心。
抗病毒藥物研發聚焦於新標靶與組合療法。針對病毒表面血球凝集素(HA)與神經胺酸酶外的新標靶藥物正在臨床試驗階段,可能降低抗藥性風險。組合療法結合不同作用機轉的藥物,可加強治療效果並延緩抗藥性產生。
疫苗技術的進步提供新方向,例如廣效性疫苗針對病毒保守區域設計,可減少年年接種需求。基因療法與單株抗體研究也展現潛力,可能開發出針對特定病毒株的客製化治療方案。人工智能在藥物篩選與治療反應預測的應用,將加速新藥開發與個人化醫療。
出現以下情形應立即就醫:高燒超過3天、呼吸困難、意識模糊、胸痛或血痰。兒童若出現抽搐、持續嘔吐或皮膚發紫,需緊急送醫。慢性病患如糖尿病或心臟病患者若症狀加劇,應盡速與主治醫師溝通調整治療計畫。
治療後症狀未緩解或反覆發燒,可能代表抗藥性病毒株或併發細菌感染,需進行二次評估。孕婦或哺乳婦女使用藥物前應諮詢婦產科與感染科醫師,評估藥物安全性與替代方案。
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Tamiflu)在症狀出現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可縮短病程並降低併發症風險。即使超過48小時,仍建議就醫評估是否使用,因嚴重病例或高危險族群可能需延後給藥。
感染流行性感冒期間是否需要完全臥床休息?輕微症狀時可適度休息但不需絕對臥床,中重度發燒或肌肉痛時建議多休養。過度臥床可能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可酌量進行深呼吸或輕微活動以維持肺功能。
補充維他命C或藥草茶是否能加速康復?目前無充分證據顯示維他命C或草本茶能直接治療流感,但均衡飲食可提升免疫力。過量維他命C可能引發腹瀉,藥草茶成分複雜,建議先諮詢醫師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曾感染過流行性感冒是否就不需要接種疫苗?流感病毒易產生抗原變異,過去感染僅能提供短暫免疫力,年度疫苗因應主要流行株而調整,建議每年接種以降低重複感染風險,尤其對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更重要。
發燒超過三天仍無退燒是否需要住院治療?持續高燒超過72小時、意識混亂、呼吸困難等警示症狀應立即就醫評估,可能需住院接受静脉注射藥物或氧療。居家護理時可使用退燒藥並以38℃C為物理降溫參考指標,避免酒精擦浴以防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