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臟病是一種因心臟血液供應不足所引起的常見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氧。這種疾病在全球範圍內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現代化社會中,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年齡增長使其發病率持續上升。及早了解其成因、症狀與預防措施,對降低健康風險具有關鍵意義。
此病的核心問題在於冠狀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即血管壁內脂肪沈積形成斑塊,逐漸阻礙血流。當血流減少到無法滿足心肌需求時,便會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等急性事件。現代醫學已發展出多種診斷與治療技術,但預防始終是最有效的對策。本文將系統性闡述缺血性心臟病的關鍵資訊,協助讀者建立全面認知。
缺血性心臟病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狀硬化過程,主要成因包括脂質代謝異常、慢性發炎反應及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低密度脂蛋白(LDL)過多會滲入血管壁,與白血球結合形成泡沫細胞,最終形成纖維粥樣斑塊。當斑塊破裂時,血小板會在損傷處聚集形成血栓,可能完全阻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塞。
風險因素可分為可控制與不可控制兩大類。不可改變的風險包括年齡增長(男性>45歲、女性>55歲)、家族遺傳史。可控制因素則涵蓋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習慣、缺乏運動及肥胖等。研究顯示,吸菸者發病風險比非吸菸者高2-4倍,而糖尿病患者因微血管與大血管病變的複合作用,心臟病發病率增加2-3倍。
症狀表現因病程階段與患者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典型心絞痛常描述為胸骨後方壓迫感或悶痛,可能延伸至左肩、頸部或下顎。這種疼痛通常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加劇,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後緩解。約30%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無症狀型心絞痛),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經損傷可能表現為不典型症狀。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通常更嚴重且持續,可能伴随冷汗、噁心、呼吸困難甚至昏厥。少部分患者可能以不典型方式表現,如老年人可能僅出現疲勞、食欲不振或認知障礙。女性患者更常報告非典型症狀,如上腹不適或氣短,這可能導致延誤診斷。
診斷流程通常分為初步評估、功能檢查與侵入性評估三個階段。心電圖(ECG)是首選篩選工具,可捕捉ST段變化或T波倒置等異常。血液檢查中肌鈣蛋白(cTn)水平升高是心肌損傷的關鍵指標,尤其在急性事件中具有診斷價值。
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心臟檢查(Echocardiography)評估心室功能,核醫學檢查(如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可顯示缺血區域。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仍是黃金標準,能直接觀察血管狹窄程度與斑塊特性,但屬侵入性檢查需權衡風險與受益。
治療策略分為藥物治療、介入治療與手術治療三類。藥物治療以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防止血栓形成,β阻斷劑降低心臟耗氧量,硝酸酯類藥物擴張血管增加血流。他汀類藥物是核心治療,不僅降低膽固醇更具有抗炎與斑塊穩定作用。
介入治療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為主,包括支架置放術以立即恢復血流。手術治療方面,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適用於多支血管病變或左主幹狹窄的患者,可顯著改善長期預後。新型治療技術如旋切術(atherectomy)與藥物洗脫支架持續改進治療效果。
一級預防著重於控制風險因素,建議每半年進行血脂與血糖篩檢。飲食應遵循低脂、高纖維原則,建議每日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如魚油)與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E)。規律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中強度運動)可降低30%發病風險。
二級預防針對已確診患者,需透過藥物與生活模式雙軌並進。戒菸後1年心臟病發風險可降低50%,持續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與降脂藥物是關鍵。定期接受心臟功能評估與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AC)檢查,可提前發現亞臨床病變。
當出現不明原因胸痛超過15分鐘、靜息時疼痛加劇、伴隨呼吸困難或暈眩時,應立即就醫。非典型症狀如左臂無故痠痛、下顎放射痛或上腹不適,尤其在糖尿病或老年患者中,可能隱藏嚴重病變。持續性冒冷汗、心跳不規則或持續30分鐘以上不緩解的胸部不適,均屬急診指標。
定期篩檢對高風險群體至關重要,建議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者每年進行心臟風險評估。即使症狀輕微(如輕微呼吸困難或運動耐受力下降),也應及早就醫進行心臟功能測試。疑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ACS)時,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心肌壞死與心臟衰竭。
心絞痛通常因心臟負荷增加(如運動)引發,疼痛持續數分鐘後緩解,屬於「穩定型心絞痛」;若胸痛時間超過15分鐘且伴隨冷汗、噁心,可能是心肌梗塞。穩定型心絞痛經休息或硝酸甘油可緩解,但持續不緩解的胸痛需立即就醫,因可能代表血管阻塞加劇。
診斷缺血性心臟病時,除了心電圖,醫生會進行哪些進階檢查?醫師可能安排負荷試驗(如運動心電圖)、核醫心肌灌流掃描,或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檢查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若疑診嚴重阻塞,則會進行心導管檢查(angiography),直接觀察血管狹窄位置,決定是否需介入治療。
糖尿病患者同時有缺血性心臟病,控制血糖對病情有何影響?高血糖會加劇冠狀動脈內皮功能異常及斑塊不穩定性,使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研究顯示良好血糖控制(HbA1c<7%)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達16-22%。治療時需選擇對心臟較友善的降糖藥,如 SGLT2抑制劑或 GLP-1受體促效劑。
接受血管成形術後,患者仍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嗎?需服用多久?是的,置放 coronary stent 後需雙重抗血小板治療(如阿斯匹靈+普拉格雷)至少6個月,若使用藥物洗脫支架則需1年。此舉可降低支架內血栓風險,之後轉為長期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服藥期間需注意出血風險,定期與醫師評估藥物效益。
更年期後女性的缺血性心臟病症狀是否不同?如何早期發現?女性患者可能以不典型症狀表現,如不明原因疲倦、上腹不適或呼吸困難,而非典型胸痛。建議更年期後女性若出現非特異性症狀且伴隨高血糖、高血壓,應主動要求心臟功能評估,包括血液生物標記(如高敏心肌鈣蛋白)及影像學檢查,以早期發現潛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