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疾病的診斷是一項系統性的過程,結合臨床觀察、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分析等多種方法。醫生會透過病史收集、症狀評估及身體檢查,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再根據疑似的診斷進一步安排專門的檢查。早期診斷不僅能提高治療成功率,更能有效延緩疾病惡化。
診斷流程通常從患者的基本症狀開始,例如長期咳嗽、呼吸困難或胸痛的性質與持續時間。醫生會進一步了解患者的暴露史,如吸菸習慣、職業環境或家族病史,這些資訊有助於縮小可能的疾病範圍。現代醫學技術提供了多種高解析度的影像與功能測試,能精準評估肺部的結構與功能異常。
臨床評估是診斷的基礎,醫生首先會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這包括症狀的起始時間、嚴重程度變化,以及是否伴随其他症狀如咳血或體重下降。例如,慢性咳嗽伴隨黃綠色痰液可能指向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而突然發作的呼吸困難可能與氣胸相關。
體格檢查中,聽診器是關鍵工具。醫生會仔細聽取肺泡呼吸音、哮鳴音或 crackles(爆裂音),這些聲音的特性可提示特定病變。例如,廣泛的哮鳴音可能見於哮喘,而局限性 crackles 可能反映局部肺部積水或感染。
影像學檢查是肺部疾病診斷的核心。胸部X光能快速顯示肺炎、肺萎縮或腫瘤等大範圍異常,而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瞄(HRCT)則能精確顯示肺泡結構變化,例如間質性肺炎的網格狀影或肺氣腫。肺功能測試(PFTs)則直接評估通氣功能,阻塞指數(FEV1/FVC)低於70%常見於氣道阻塞疾病。
侵入性檢查如支氣管鏡檢查可直接觀察氣道並取得組織檢體。支氣管鏡搭配刷片或活檢,能診斷肺癌或感染性病原體。血液檢查則用於評估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血氣分析或特定抗體(如結核菌素測試)。
篩檢工具常見於高風險群體,例如長期吸菸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以早期發現肺癌。問卷工具如COPD評估測試(CAT)能量化症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協助分期與治療選擇。生物標記物如血清 CYFRA21-1 水平可輔助監測肺癌進展。
鑑別診斷需排除相似症狀的疾病。例如,哮喘與心因性呼吸困難的區分需結合肺功能測試與心電圖。肺栓塞與心臟衰竭的呼吸困難需透過D-二聚體血液檢查與超音波檢查進行鑑別。
影像學鑑別常見於腫瘤與感染的區分。良性結節與惡性腫瘤在CT影像的形狀與生長速度不同,放射科醫師會根據「LI-RADS」等分類系統評估風險。慢性咳嗽可能由胃食道逆流或鼻後滴漏引起,需透過24小時pH值監測或鼻部內視鏡確認。
早期診斷可顯著改善預後。以肺癌為例,I期患者手術切除後5年存活率高達70%,而晚期轉移性患者治療選擇極為有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早期使用吸入劑能延緩肺功能衰退速度,避免進展至呼吸衰竭階段。
早期發現感染性病原體可避免併發症擴散。例如,結核病早期使用抗結核藥物可完全康復,延誤診斷則可能導致肺部廣泛纖維化或全身性播散。定期健康檢查能幫助高風險群體在症狀顯現前發現異常,如慢性咳嗽或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時即安排檢查。
胸部X光能觀察肺部結構異常,如積水或結節,但無法直接評估肺部通氣功能。結合肺功能檢查可同時了解氣道阻塞程度與肺部擴張能力,有助於區分氣喘、肺氣肿等不同類型疾病,確保診斷全面性。
抽菸者在肺部疾病診斷中,哪些檢查結果可能受菸齡影響而需特別注意?長期吸菸者常見肺功能指數下降,如第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異常。醫師會根據菸齡與接觸菸害時間,判斷肺功能退化是自然衰老或疾病導致,並透過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瞄(HRCT)排除菸霧肺或纖維化等病變。
如果肺部CT顯示異常陰影,但無症狀,是否需要立即治療?無症狀但CT發現陰影時,醫師會根據陰影形狀、大小與生長速度評估風險。若疑似良性結節且直徑小於8毫米,可能建議定期追蹤;若形態不規則或快速增大,則需進一步切片或生物標記檢查以排除惡性病變。
肺功能檢查前後需注意哪些準備事項才能確保結果準確?檢查前24小時應避免吸菸並停用支氣管擴張劑,以免影響測試結果。檢查時需按照指示全力呼氣並重複動作,確保測試一致性。結果異常者可能需配合血液檢驗或動脈血氣分析,以確認氣體交換功能是否異常。
何時需要進行支氣管鏡檢查?侵入性檢查的風險如何評估?當影像學檢查發現不明陰影、反覆感染或疑似中央型肺癌時,需透過支氣管鏡取得組織切片。檢查風險包括喉頭不適或輕微出血,但現代內視鏡技術已大幅降低併發症,高風險患者(如凝血功能異常)會先評估出血風險再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