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疾病是影響呼吸系統的多種疾病的總稱,包含從常見的感冒到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多種症狀。這些疾病可能導致氣道阻塞、肺組織損傷或肺部血流問題,嚴重時會威脅生命。了解肺部疾病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式,有助於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
現代社會中,環境汙染、吸菸習慣及職業暴露等風險因素,使得肺部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根據全球衛生統計,肺部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公眾對此類疾病的認知與預防措施至關重要。本文將從成因、診斷到預防方法,全面解析肺部疾病的關鍵資訊。
肺部疾病的成因複雜,通常涉及先天與後天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遺傳傾向可能使個體對環境刺激更敏感,例如某些家族易因基因缺陷導致囊狀纖維化。後天因素中,菸草煙霧中的化學物質會直接損害支氣管黏膜,導致慢性支氣管炎或肺癌。
此外,反覆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或結核病)若治療不當,可能導致肺組織永久性損害。免疫系統缺陷患者(如愛滋病患)更易發展為嚴重肺部併發症。
症狀表現因疾病類型而異,但共同特徵包括呼吸功能異常。輕度症狀可能僅在運動時出現氣喘,嚴重案例則可能導致靜止狀態下呼吸困難。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常伴隨咳嗽、咳痰及胸悶等長期症狀。
急性肺部感染常見高燒、劇烈咳嗽及黏液中帶血;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會逐漸發展為「桶狀胸」體型,並在活動時出現喘鳴音。肺水腫患者會在躺下時症狀加劇,需採用高枕姿勢緩解呼吸困難。
診斷流程通常由初步症狀評估開始,醫師會透過病史採集判斷可能的病因。影像學檢查在診斷中扮演關鍵角色,X光可顯示肺部浸潤影或萎陷,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更能精準顯示肺組織結構異常。
在疑診肺癌案例中,醫師可能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直接觀察氣管內膜並取得組織切片。生物標記檢測(如痰液找癌細胞)或基因檢測,則用於特定癌症亞型的鑑別診斷。
治療策略需根據疾病類型及嚴重程度個別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與類固醇的吸入式藥物,急性發作時可能需要類固醇口服治療或抗生素。肺纖維化則可能需要抗纖維化藥物如尼達尼布(Nintedanib)。
嚴重肺損傷患者可能符合肺移植條件,此手術需配合抗排斥治療。重度肺氣腫患者可考慮肺減容手術(LVRS),移除嚴重損傷的肺組織以改善通氣效率。氧氣治療常見於慢性低血氧患者,需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濃度與使用時段。
預防措施需從生活型態調整與環境控制雙軌並行。吸菸者應立即戒菸,並避免二手菸環境。室內可使用HEPA空氣過濾器減少PM2.5暴露,戶外活動期間應留意空氣品質指標,於汙染高峰時減少外出。
居家環境維護方面,應定期清潔空調濾網,減少塵蟎與霉菌滋生。高風險群(如家族有肺纖維化病史者)應每年接受肺功能篩檢。
當出現以下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持續超過兩週的咳嗽、咳血絲、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或平時呼吸困難影響日常活動。慢性病患若現用藥物效果減弱,或出現新的症狀如腳踝水腫(可能為心肺衰竭),應立即安排門診。
急診就醫指徵包括:呼吸頻率超過30次/分鐘、血氧濃度低於92%、意識混濁或無法對話。此類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接受高流量氧氣治療或機械通氣支持。定期追蹤的患者若肺功能測試顯示FEV1年減退超過10%,也需調整治療計畫。
秋冬氣候乾冷可能誘發症狀加劇,建議患者增加室內濕度、穿戴口罩防寒、規律使用吸入器,並依醫生建議追蹤肺功能。若出現呼吸困難或咳痰顏色改變,應立即就醫調整用藥。
肺部疾病患者在接種流感疫苗時需注意哪些事項?流感可能加劇肺部疾病併發症,接種疫苗前應告知醫師自身病史及用藥情況。即使已患病,符合接種條件者仍建議施打,可降低併發重症風險,但需在病情穩定時接種並觀察副作用。
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肺部疾病的症狀是否正在惡化?若平時活動耐受度明顯下降、靜止時仍感喘不過氣、腳踝水腫或指甲發青,可能是病情惡化徵兆。建議使用「呼吸困難評估量表」自我監測,並與醫師討論設定個人化警戒值。
肺部疾病患者能否進行有氧運動?有哪些安全建議?在醫師指導下,步行、游泳等低強度運動可改善肺功能。建議採用「呼吸操」配合運動節奏,並避免空氣汙染嚴重時戶外活動,使用脈搏血氧機監測血氧濃度確保安全。
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肺部疾病,可能有哪些不可忽略的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引發骨質疏鬆、血糖波動及免疫系統抑制,建議定期測量骨密度、監控血糖,並搭配鈣與維生素D補充。醫師會根據病情調整劑量,患者勿自行停藥以避免反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