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症狀

疟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寄生蟲引起的嚴重傳染病,主要透過受感染的按蚊叮咬傳播。其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感染的瘧原蟲種類、患者免疫系統狀態及治療時機密切相關。早期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相似,但若未及時診斷,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導致生命威脅。

症狀的發展通常分為潛伏期、急性發作期和後續併發症階段。潛伏期可能持續數日至數週,此期間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當瘧原蟲在紅血球內大量增殖時,會引發典型的周期性發熱現象。了解各階段的症狀特徵,有助於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

早期症狀與徵兆

感染初期的症狀可能在蚊蟲叮咬後7至30天開始出現,部分病例可能延長至數個月。早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普通感冒或流感,包括:

  • 輕微發燒(體溫通常低於39°C)
  • 頭暈或頭痛
  • 肌肉酸痛與全身倦怠感
  • 食欲不振及腹部不適
此階段可能伴隨淋巴結腫大或輕微的貧血跡象,但這些徵兆易被患者忽視。

潛伏期與初次發作的關聯

潛伏期的長短取決於感染的瘧原蟲種類,例如卵形瘧原蟲可能延遲數週才顯現症狀。首次發作時,患者常經歷「寒戰-高燒-發汗」的三階段循環,每48至72小時重複一次。這種週期性發熱是瘧疾的特徵性表現,需與其他感染性疾病區分。

常見症狀

急性發作期的主要症狀包括:

  • 週期性高燒:體溫可能急劇上升至40°C以上,持續數小時後突然下降
  • 劇烈頭痛伴隨意識混亂
  • 陣發性寒戰與顫抖
  • 腹部不適包括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
這些症狀可能每兩天或三天重複一次,形成典型的發作週期。

全身性影響與器官受損

嚴重感染可能引發多系統受損:

  • 肝脾腫大導致上腹腫脹感
  • 貧血現象因紅血球破壞而加劇
  • 代謝紊亂如低血糖或代謝性酸中毒
部分患者會出現黃疸,皮膚與眼白呈現黃色,這顯示肝臟功能受嚴重影響。

疾病進展與症狀變化

未治療的病例會經歷症狀逐漸惡化,可能出現:

  • 呼吸困難與肺水腫
  • 腎衰竭導致尿液減少或血尿
  • 腦型瘧疾可能導致抽搐、昏迷或神經系統永久損傷
兒童與免疫力較弱者可能快速發展成重症,出現器官衰竭的致命併發症。

不同種類瘧原蟲的症狀差異

恶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感染可能導致最嚴重的症狀,包括急性貧血和微血管阻塞。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則可能引發反覆發作,即使治療後仍可能因肝臟內休眠蟲卵再活化而復發。三日瘧原蟲的發作週期約72小時,其症狀可能較其他種類緩和但反覆出現。

何時應該就醫

若出現以下任一情況應立即就醫:

  • 發燒超過48小時且伴隨劇烈寒戰
  • 意識模糊或抽搐現象
  • 呼吸急促或皮膚發紺
  • 近期曾前往流行地區且出現不明原因發燒
即使症狀緩解後,仍需持續追蹤可能的復發跡象。

高風險群的警示信號

孕婦、幼兒及免疫系統缺陷者感染後可能迅速惡化。孕婦可能出現子宮收縮或早產跡象,幼兒可能因高燒引發驚厥。醫療人員會根據症狀嚴重程度與流行病學史,進行血液檢查確認瘧原蟲存在。拖延治療可能導致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致命併發症,因此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常見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感染瘧疾後症狀較輕,而有些人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症狀嚴重程度與感染的瘧原蟲種類、患者免疫系統強弱及治療時機有關。例如恶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可能導致腦型瘧疾等危急情況,而部分人因曾暴露於疫區或具遺傳性血紅蛋白異常(如镰刀型細胞貧血症),可能降低重症風險。及早診斷與治療可大幅降低併發症機率。

什麼時候需要立即就醫?哪些症狀可能提示病情惡化?

若出現高燒不退、嚴重頭痛、嘔吐、腹痛、抽搐或意識模糊時,需立即送醫。這些症狀可能提示瘧原蟲侵犯內臟或神經系統,尤其在感染恶性瘧原蟲的患者中,病情可能在數小時內急轉直下,需緊急用藥控制。

瘧疾治療後,症狀消失是否代表完全康復?是否需要追蹤檢查?

症狀緩解後仍可能有殘留瘧原蟲,需依醫師指示完成全療程藥物,避免復發。治療結束後建議進行血液檢查,確認瘧原蟲完全清除。部分種類如卵形瘧原蟲可能在肝臟休眠,數週至數年後復發,需追加特定藥物根治。

在瘧疾流行地區旅遊,如何有效預防被蚊子叮咬?

除使用含DEET的防蚊液、穿長袖衣物外,應使用蚊帳(尤其浸泡過殺蟲劑者更有效)。住宿環境需裝紗窗或使用電蚊香,並避免在黃昏至夜晚蚊蟲活躍時段長時間待在戶外。高風險地區旅遊者可諮詢醫師服用預防性药物。

瘧疾症狀與一般感冒或流感容易混淆,如何區分?

瘧疾典型症狀包括「周期性發冷、寒顫與高燒」的反覆循環,伴隨劇烈頭痛及肌肉酸痛,而流感通常以喉嚨痛、咳嗽為主。若近期曾前往流行地區,且發燒模式呈規律性週期性反覆,應立即進行瘧疾快篩或血液檢查以區分診斷。

Mal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