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一種由疟原蟲引起的嚴重傳染病,治療目標在於迅速殺滅寄生蟲、緩解症狀,並防止併發症及疾病傳播。現代醫學已發展出多種治療策略,治療方案需根據感染類型、患者年齡、感染嚴重程度及藥物抗藥性等因素個別調整。及時診斷與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尤其在重症病例中,需立即住院觀察與強化治療。
治療疟疾的原則包含「早期介入」與「分層式用藥」。在藥物選擇上,青蒿素聯合療法(ACT)已成為國際公認的一線治療方案。此外,支持性療法、環境防範措施及患者健康教育也同樣重要。治療過程需嚴密追蹤寄生蟲負荷與患者生理指標,確保療效並避免抗藥性擴散。
不同種類的疟原蟲對藥物反應差異極大。恶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感染需立即使用強效抗瘧藥,因其可能導致腦型疟疾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則需要額外使用「伯氨喹」(Primaquine)以根除肝臟中的休眠子孢子。治療方案需根據感染地的抗藥性地圖調整,例如東南亞地區已出現對氯喹產生抗藥性的案例。
輕度症狀患者通常採用口服藥物治療,但重症患者需立即進行靜脈注射給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疑似重症疟疾的患者,應在確診前即開始使用青蒿素衍生物(如青蒿琥酯)的靜脈注射劑型。分層治療還包括後續的口服鞏固療程,以確保完全清除體內寄生蟲。
ACT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組合,結合青蒿素類藥物與其他抗瘧藥物以延緩抗藥性產生。常見組合包括青蒿琥酯與本芴雷明(Artesunate-Mefloquine),或青蒿琥酯與咯萘啶(Artesunate-Amodiaquine)。此療法需連續服用3至7天,藥效能快速降低寄生蟲數量,並降低重症風險。
高燒患者需使用退燒藥(如對乙醯氨基酚)並補充電解質。呼吸衰竭或昏迷的重症患者需氣管插管與機械通氣。微血管障礙導致的器官衰竭需要使用升壓藥維持血壓,並監測腎功能與凝血功能異常。
腦型疟疾患者可能伴隨抽搐與意識障礙,需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控制癲癇發作。嚴重貧血患者可能需要輸血,而腎功能異常者需限制某些藥物劑量。在資源不足地區,可透過補充葡萄糖與維生素改善代謝代謝紊亂。
治療期間患者應使用防蚊帳(含殺蟲劑處理),並在居住環境周圍使用環境噴霧。出門時應穿長袖衣物並塗抹含避蚊胺的防蚊液。曾感染過間日瘧原蟲的患者,即使症狀緩解,仍需定期追蹤肝臟內殘存的休眠子孢子。
患者需被告知藥物完整療程的重要性,擅自中斷治療易導致抗藥性產生。治療後3至6個月需再次進行血液篩檢,確認是否完全清除寄生蟲。曾前往高風險地區的旅遊者,建議在症狀出現後3個月內接受追蹤檢查。
研究者正在開發單次劑量的抗瘧藥物,例如「tafenoquine」可同時治療與預防復發。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應用在開發針對寄生蟲蛋白酶的抑制劑,以避免現有藥物的抗藥性問題。新型給藥方式如腸溶膠囊或皮下植入式釋藥系統,可確保藥物在體內穩定釋放。
RTS,S/AS01疫苗已於2021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授權,接種四劑可降低重症風險。研究團隊正開發靶向寄生蟲紅血球內期的mRNA疫苗,並探索利用單株抗體中和寄生蟲表面抗原。此外,人工智慧分析患者基因組以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也是個人化醫療的發展方向。
若出現高燒超過40°C、嚴重頭痛伴隨意識混亂、深茶色尿液或不明原因出血,應立即就醫。曾前往疟疾流行地區且症狀在3週內出現者,即使症狀輕微也需進行血液檢查。慢性肝臟或腎臟病患感染後,需由感染科醫師評估藥物代謝調整。懷孕中晚期婦女感染時,需轉介至專科中心進行母體與胎兒安全性的雙重評估。
治療後若症狀未緩解或於14天內反覆發燒,應重新檢驗血液並進行藥物敏感性測試。曾對抗瘧藥物產生過過敏反應者,需與醫師討論替代療法。在抗藥性高風險地區感染的患者,治療後建議進行6個月追蹤以確認根治。
治療後若症狀如發燒、寒顫完全緩解,且血液檢查確認瘧原蟲消失,通常代表治療成功。建議治療結束後4週內仍需密切觀察,若再次發燒應立即就醫,因部分病例可能因殘存寄生蟲導致復發。完成治療後建議進行血液追蹤檢查,確保寄生蟲完全清除。
瘧疾治療期間是否需要調整日常飲食或作息?治療期間建議保持清淡飲食,避免酒精以免增加肝臟代謝負擔。服用抗瘧藥物可能引起胃腸不適,可搭配少量餐食服用。充足的休息有助於免疫系統恢復,但需避免過度疲勞,尤其在發燒期間應以靜養為主。
曾感染瘧疾並痊癒後,是否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個人對抗瘧藥物的抗藥性並非由自身產生,而是瘧原蟲品種可能具備先天抗藥性。若治療後復發,需告知醫師先前用藥史,以調整不同類別藥物(如青蒿素衍生物與パートナー薬の組み合わせ)來避免治療失敗。
前往瘧疾流行地區旅遊,治療康復後短時間內是否可再次前往相同地區?康復後若未再感染,短時間內再次前往高風險地區並無禁忌,但需重新採取防蚊措施。建議出發前諮詢醫師,可能需預防性服用抗瘧藥(如.DOXCYCLINE或MEFLOQUINNE),並搭配防蚊液、長袖衣物等物理防護。
瘧疾治療後出現頭暈或肌肉痛,是否屬正常反應?部分抗瘧藥物(如氯喹)可能引起頭暈、噁心等副作用,通常數天內會緩解。若症狀嚴重或持續加劇,應立即停藥並就醫,可能是藥物過敏或藥物不適應。肌肉痛也可能為瘧疾後遺症,需配合醫師評估是否需額外支持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