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概述

腦膜炎是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影響腦部及脊髓的保護性組織——腦膜。此疾病可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其他病原體引發,其病程變化快速且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及早診斷與治療對降低死亡率和併發症至關重要。

在不同年齡層中,嬰幼兒、老年人及免疫力較弱者面臨更高風險。現代醫學已發展出多種診斷技術與治療方案,但公眾對腦膜炎的認識仍存在不足。本文將詳細介紹腦膜炎的成因、症狀、診斷方法、治療選項及預防措施,幫助讀者全面理解此疾病的關鍵資訊。

成因和風險因素

腦膜炎的成因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感染性腦膜炎中最常見的是由細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引起。細菌性腦膜炎常由腦膜炎奈瑟菌、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體導致,這些細菌可經飛沫傳播或直接接觸感染。病毒性腦膜炎則多由腸道病毒或腮腺炎病毒引起,通常透過消化道或呼吸道傳播。

非感染性腦膜炎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化學刺激物或藥物反應有關。風險因素包括:

  • 接觸感染者:與患者密切接觸增加細菌性腦膜炎風險
  • 免疫系統弱化:如HIV感染者或正在接受化療者
  • 基礎疾病:糖尿病控制不佳或肝腎功能不全者
  • 特定環境:軍事訓練營或大學宿舍等人群密集環境

症狀

腦膜炎的症狀因感染類型和患者年齡而異。成人典型症狀包括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及畏光。部分患者會出現皮膚瘀斑,這是血液滲漏的徵兆,尤其在細菌性腦膜炎中較為明顯。年長者可能表現為精神混亂或定向力障礙,嬰幼兒則可能僅有拒食、持續哭鬧或前囟門凸起等非特異症狀。

病毒性腦膜炎症狀通常較輕微且自限性,但細菌性腦膜炎可能在數小時內惡化至危及生命。需特別注意以下警示徵兆:

  • 突然發燒伴隨嚴重頭痛
  • 頸部活動受限或肌肉強直
  • 對光線極度敏感
  • 意識狀態改變(如嗜睡或昏迷)

診斷

診斷腦膜炎需結合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醫師首先會進行神經學檢查,評估頸部僵硬程度與Brudzinski或Kernig征等特定體徵。腦脊液檢查(腰椎穿刺)是關鍵步驟,可檢測白血球數量、蛋白質濃度及病原體存在。影像學檢查如頭部CT掃描或MRI有助排除腦內出血等其他可能性。

快速診斷工具包括:

  1. 腦脊液細菌培養與Gram染色
  2. PCR核酸檢測鑑定病毒或結核菌DNA
  3. 血液培養與CRP炎症指數測定

治療選項

治療方案取決於病原體類型與病情嚴重程度。細菌性腦膜炎需立即使用抗生素,通常以頭孢曲松或青黴素類藥物為首選,嚴重病例可能需要聯合治療。病毒性腦膜炎主要採用支持性療法,包括補液與退燒藥,但某些病毒(如腸胃炎病毒)可能需要抗病毒藥物介入。

併發症管理包含:

  • 腦水腫:使用高張 mannitol 減輕腦壓
  • 癲癇發作:抗驚厥藥物控制
  • 聽覺損傷:及早進行聽力評估與康復治療
重症患者需入住加護病房監測生命徵象,並定期重複腦脊液檢查評估療效。

預防

疫苗接種是預防特定類型腦膜炎最有效的方法。針對腦膜炎奈瑟菌的 meningococcal 疫苗建議接種對象包括11-12歲青少年及大學新生。流感嗜血桿菌(Hib)疫苗已納入兒童常規免疫計畫,顯著降低幼兒感染風險。接種後仍需配合良好衛生習慣以加強保護效果。

日常預防措施包括:

  • 勤洗手並避免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
  • 接觸病人後立即更換衣物並清潔接觸表面
  • 集體生活者應保持個人餐具分開使用
  • 高風險工作者(如實驗室人員)應遵守生物安全規範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應立即就醫:

  • 突发高燒伴隨頸部強直
  • 持續惡心嘔吐伴定向力障礙
  • 皮膚出現紫斑且壓迫不褪色
  • 嬰幼兒出現異常激惹或前囟門膨出

即使症狀看似輕微,若存在接觸史或免疫力低下,也應立即接受專業評估。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聽力喪失、神經損傷甚至死亡,因此把握黃金治療時窗至關重要。

 

常見問題

使用抗生素治療腦膜炎時,為什麼需要及早診斷?

腦膜炎若由細菌感染引發,細菌性腦膜炎可能在數小時內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抗生素治療的黃金時間窗通常僅數小時,因此及早確診可大幅降低神經損傷或死亡風險。病毒性腦膜炎雖較為温和,但明確病因能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

接種腦膜炎疫苗後,是否仍需注意個人防護?

疫苗可有效預防特定病原體(如腦膜炎雙球菌),但無法涵蓋所有致病因子。日常仍需勤洗手、避免接觸患者飛沫、保持環境衛生,並避免與患者共用飲食器皿,以降低感染其他未涵蓋病原的風險。

如何區分腦膜炎與一般頭痛或流感症狀?

腦膜炎常伴隨劇烈頭痛、頸部僵硬、畏光及高燒,可能伴随意識混亂或皮膚疹。若症狀發展迅速(數小時內惡化),或伴隨頸部活動受限,應立即就醫,這些都是與流感或普通頭痛的關鍵區別。

腦膜炎患者康復後,是否需要定期追蹤神經功能?

細菌性腦膜炎患者即使痊癒,約10-20%可能出現聽力損失、認知障礙或運動神經損害。醫師通常建議康復後3-6個月進行神經心理評估及聽力檢查,尤其是兒童患者需監測發展里程碑。

為什麼腦膜炎在集體生活環境中更容易爆發?

群居環境(如軍事訓練營、大學宿舎)中人群密集且接觸頻繁,易加速細菌性腦膜炎(如腦膜炎雙球菌)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播。此時接種疫苗及早發現症狀、加強通風可有效阻斷傳播鏈。

Mening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