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症概述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此疾病會導致免疫系統異常攻擊周邊神經的髓鞘,造成神經訊號傳導障礙,進而引發多種神經系統相關症狀。全球約有250萬人受此疾病影響,好發年齡多在20至50歲間,女性患者比例約為男性的兩倍。

此病的病程呈現高度多樣性,部分患者症狀可能暫時緩解,而部分則可能持續惡化。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透過早期診斷與治療,可有效延緩病程進展並改善生活品質。近年研究顯示,維生素D攝取與地理環境因素與發病風險相關,顯示此病成因涉及遺傳與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

成因和風險因素

自體免疫系統異常

多發性硬化症的關鍵病機在於免疫系統誤將神經髓鞘視為外來物,持續發動攻擊導致髓鞘損傷(稱為脫髓鞘現象)。這種破壞會形成斑狀病灶,嚴重時會損害神經纖維本身。科學家認為此異常反應可能與T淋巴球辨識能力異常有關,但具體觸發機制仍不完全明確。

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

家族史是重要風險因素,同卵雙胞胎中一方患病時,另一方的風險比一般群體高出20至30倍。特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基因變異體與發病高度相關。環境因素如維生素D不足、特定病毒感染(如Epstein-Barr病毒)及高緯度地區居住史,均被證實與發病風險上升有關。

  • 維生素D濃度低於20ng/mL者風險增加2倍
  • 高緯度地區發病率比低緯度高3倍
  • EB病毒陽性者發病風險增加30%

症狀

主要症狀表現

症狀多樣性是此疾病的特徵,約85%患者首次發作時會出現單側視力模糊或雙眼視力不穩,稱為視神經炎。運動功能障礙如肢體無力、協調障礙常見,約60%患者會經歷步態不穩或共濟失调。感覺異常如刺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現在四肢末端。

病程進展模式

根據病程特性可分為四種類型:緩解-復發型(佔85%)、次發進行型、原發進行型及進展緩解型。緩解期症狀可能部分恢復,但髓鞘損傷可能逐漸累積導致不可逆損傷。約15%患者會發展為進行性病程,出現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或膀胱控制問題。

診斷

臨床評估流程

診斷需排除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通常包含詳細病史採集與神經學檢查。磁振造影(MRI)是關鍵工具,能顯示腦部與脊髓的多發性病灶。腦脊液檢查若發現寡克隆帶或IgG指數異常,可強化診斷。

鑑別診斷挑戰

需與視神經脊髓炎、萊姆病及維生素B12缺乏症等區分。在亞急性病程中,可能需追蹤觀察6個月以上才能確診。最新診斷準則強調MRI影像需呈現「時間與空間多發性」特徵,即不同時間點的MRI需顯示不同部位病灶。

治療選項

緩解期治療策略

疾病修飾治療(DMTs)是核心治療,第一線藥物包括β-干擾素注射劑與醋酸格拉替雷。第二線強效療法如那他珠單抗與奧克雷珠,適用於高活躍病程患者。新型口服藥物如西尼莫德,能穿透血腦屏障降低腦部病灶形成。

症狀管理方案

針對性治療包括使用4-氨基吡啶改善神經傳導異常,抗憂鬱藥物緩解疲勞,物理治療改善肌肉僵硬。膀胱問題可使用α受體阻斷劑,嚴重脊髓病變患者可能需要硬腦膜外脊髓刺激術。

預防

目前尚無法完全預防此疾病,但可透過以下方式降低風險:

  • 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建議800至1000IU
  • 避免菸草使用可降低風險達50%
  • 定期從事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中強度運動)

最新研究顯示早期暴露於陽光紫外線B(UVB)可能調節免疫反應,但需避免過度曝曬導致皮膚癌風險。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出現下列症狀應立即就醫:單側視力喪失持續超過48小時、單側肢體無力持續超過72小時、突然出現步態不穩無法自行行走。早期診斷可透過MRI確認病灶數量與位置,建議在症狀首次發作後2週內進行完整評估.

若已確診患者症狀突然惡化,或出現新的神經功能缺損,應立即就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妊娠期患者若症狀惡化,需在產科與神經科醫師共同監測下調整藥物使用.

 

常見問題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如何有效管理日常活動中的動作障礙?

物理治療師可透過平衡訓練與肌力強化改善行動能力,居家環境需配合防滑設計與輔具使用。患者可透過分段完成任務、使用輔助工具等方式降低疲勞,並定期與醫療團隊調整復健計畫以適應病情變化。

目前有哪些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類型?如何選擇?

修飾療法藥物分為干擾素、單株抗體等類別,用以減緩病程;症狀治療則針對痙攣、疼痛等個別問題。醫師會根據發病型態、病程進展及患者年齡、懷孕需求等個人化因素,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組合。

規律運動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有什麼好處?需注意什麼?

適度運動能改善平衡、延緩肌肉萎縮,並緩解焦慮與憂鬱。建議選擇水中運動或瑜伽等低衝擊活動,需避免高溫環境及過度疲勞,並在專業復健師指導下調整運動強度。

患者在診斷後常面臨哪些心理挑戰?如何應對?

常見情緒問題包括對病程不確定性的焦慮、社會角色改變的失落感。建議參與患者支持團體、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並與醫師討論抗焦慮藥物的使用,建立穩定的社會支持網絡至關重要。

如何降低發作的風險?日常生活中需特別注意什麼?

規則使用修飾療法藥物可降低發作次數,應避免感染、壓力過度及維持正常血鈣鈉濃度。日常需監控症狀變化,保持規律作息,並在天氣劇變或感染徵兆時加強與醫療團隊的聯絡頻率。

Multiple Scler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