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流行性耳下腺炎)的治療主要以緩解症狀及預防併發症為目標,因該病毒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策略強調支持性療法,透過症狀管理與患者照護來加速康復。醫師會根據發燒程度、腮腺腫脹範圍及潛在併發症風險,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治療的核心原則包括控制疼痛、退燒、維持水分與營養攝取,以及密切監測嚴重併發症的跡象。在罕見但嚴重的案例中,如腦膜炎或睾丸炎,可能需要加用類固醇或抗生素等特定藥物。接種疫苗仍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但已感染者需依賴症狀治療與支持性照顧。
目前腮腺炎的治療分為直接藥物干預與支持性照顧兩大類。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症狀管理,如退燒藥與止痛藥的使用。支持性療法包括休息、飲食調整及口腔衛生維護。在罕見併發症如腦炎或胰腺炎時,可能需要住院觀察與專科治療。
治療流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急性發作期以症狀緩解為主,康復期強調營養恢復,而後續追蹤則針對可能的長期併發症。醫師會根據患者年齡、症狀嚴重程度及併發症風險,動態調整治療策略。
藥物使用以症狀緩解為主,主要包括:
需注意抗病毒藥物對腮腺炎病毒無效,治療方向不包括抗病毒療法。所有藥物使用需遵循醫師指示,避免過量使用NSAIDs導致胃腸道副作用。
非藥物干預在症狀緩解中扮演關鍵角色:
在吞嚥困難時,可採用冷凍水果或冰棒形式攝取流質飲食。避免酸性飲食以減少唾液分泌與腮腺刺激,是日常護理的重要原則。
患者需嚴格執行隔離措施,避免傳染他人。建議隔離至發病後9天,或直至腫脹消退。居家環境需保持良好通風,接觸過患者者應追蹤14天觀察是否發病。
營養管理方面,建議採用無刺激性流質或軟質飲食,如米漿、布丁等。口腔衛生需每日用溫水漱口,減少細菌感染風險。康復期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時,應避免咀嚼硬質食物。
醫學界正積極探索針對腮腺炎病毒的新型治療策略,包括:
基因治療與免疫調節療法也被視為潛在方向,但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未來可能開發針對特定併發症的標靶治療,如針對腦炎的神經保護劑。
當出現以下嚴重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兒童患者若出現吞嚥困難導致脫水跡象,如尿量減少、口乾,應立即送醫評估。慢性病患或免疫不全者感染後,需在症狀出現24小時內就醫以評估加護治療需求。
可採用冷敷患處減輕腫脹疼痛,並避免進食酸性或硬質食物以減少唾液分泌刺激。多休息、補充水分,並服用退燒藥(如對乙醯氨基酚)緩解發燒與不適,但需避免使用阿斯匹林以防雷氏症候群。
腮腺炎是否可能併發睾丸炎或腦膜炎?是的,成年男性患者約20%可能併發睾丸炎,發炎可能導致疼痛與腫脹,多數情況下並不會影響生育能力。腦膜炎併發率約15%,通常症狀輕微且可自癒,但若出現高燒或意識混亂需立即就醫。
治療腮腺炎時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腮腺炎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因此不建議濫用。若併發細菌感染(如中耳炎),醫師會根據情況處方抗生素。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抗藥性,應遵從醫師指示。
曾罹患腮腺炎的人是否仍需接種疫苗?曾感染過腮腺炎者通常具有終身免疫力,但仍建議接種疫苗以確保足夠抗體。若未完成兩劑MMR疫苗接種,可補打第二劑以增強保護力,避免再次感染。
患者需要隔離多久才能返回學校或工作場所?患者需隔離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後約9天,或由醫師評估後解除隔離。返校前應確認無傳染性,並避免參與群聚活動以防病毒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