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元。此病通常在50歲後開始發病,但早發型病例也有少數報告。其核心症狀包括動作遲緩、手顫抖及肌肉僵硬,這些症狀逐漸惡化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透過藥物、手術及復健治療,能有效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進展。
全球每10萬人約有100-160人受此病影響,男性罹患率略高於女性。雖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顯示與遺傳、環境暴露及腦內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的減少有關。近年臨床研究發現,非運動症狀如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等,可能在運動症狀出現前數年就已存在,為早期診斷提供了新方向。
帕金森病的確切成因仍需更多研究,但現有證據指出是遺傳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腦部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元逐漸死亡是主要病理特徵,導致基底核區的神經傳導失衡。遺傳基因如SNCA、LRRK2等突變會增加發病風險,約10-15%患者有家族史。
基因突變如 PARK7、PINK1 等與線粒體功能異常相關,會導致神經細胞自噬作用障礙。近年全基因組研究發現,多基因多態性會增加發病機率,但單一基因突變僅佔約5%的病例。家族性遺傳型多伴隨非運動症狀的早發特徵。
症狀可分為運動症狀與非運動症狀兩大類,初期常以單側肢體受影響為特徵。運動障礙的發展通常遵循「三主徵」: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硬及動作緩慢。非運動症狀如嗅覺喪失、睡眠行為異常等可能早於明顯運動症狀5-10年出現。
典型運動症狀包括:
非運動症狀涵蓋廣泛,包括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如血壓波動)、認知障礙(輕度認知障礙至帕金森氏痴呆)、情緒問題(抑鬱及焦慮症狀)以及睡眠障礙(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這些非運動症狀可能被低估,需透過詳細評估才能全面掌握病情。
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評估,目前尚無單一生物指標能確診。神經科醫師會透過詳細病史收集、動作功能評估及排除其他類似疾病來做出診斷。診斷流程通常包括動態檢查(如嗅覺測試)、影像學檢查(如PET掃瞄)及症狀發展軌跡分析。
需與原發性震顫、多系統萎縮及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疾病區分。例如,原發性震顫患者不會出現肌肉僵硬,而多系統萎縮常伴隨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診斷準確性在早期階段可能較低,需追蹤觀察症狀變化。
正子掃描技術可偵測腦內多巴胺傳導路徑的變化,血清生物標記物研究如α-突觸核蛋白檢測尚在驗證階段。臨床常使用統一帕金森病評估量表(UPDRS)量化症狀嚴重程度。
治療目標在改善生活品質與延緩病程,治療策略需根據病患年齡、症狀嚴重度及共病狀況調整。藥物治療主要針對補充多巴胺系統功能,手術療法則針對特定患者提供替代方案。
金標準藥物為左旋多巴(Levodopa),其穿透血腦屏障後轉化為多巴胺,但長期使用可能產生異動症副作用。輔助藥物包括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如普拉克索)和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如雷沙吉蘭),這些藥物能延緩症狀惡化。
深部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針對藥物反應波動的中度患者有效,目標靶點常為丘腦底核與苍白球內側部。此手術需嚴格評估患者藥物反應曲線與心理狀態,術後仍需配合藥物調整。
物理治療透過平衡訓練與步態訓練改善移動障礙,言語治療可緩解語音減弱問題。最近研究顯示,舞蹈治療與太极拳對動作靈活性有顯著改善效果。
目前尚無證據顯示特定措施可完全預防帕金森病,但以下生活調整可能降低風險:
當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盡早就醫:
當症狀如動作遲緩、僵硬或震顫再次惡化,或日常活動能力下降時,可能表示藥物效果減弱。建議記錄症狀變化時間與藥效高峰的關聯性,並與醫師討論調整劑量或治療方案,避免自行更改用藥。
進行哪些日常運動有助改善帕金森症患者的行動能力?平衡訓練如泰緹拳、水中運動或舞蹈,能有效強化肌肉控制與協調性。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並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可減緩動作障礙的進展。
飲食上是否存在能延緩帕金森症惡化的特定營養素或飲食方式?目前無特定飲食可治療此病,但高纖維、抗氧化食物(如深色蔬菜、莓果)可能有助減少氧化壓力。維持適量蛋白質攝取並分散於餐點中,可提升左多巴藥效吸收效率。
何時需要考慮手術治療?其風險與效果是否因人而異?當藥物無法穩定控制症狀且嚴重影響生活時,深腦刺激術(DBS)可作為選項。效果因人而異,約70%患者震顫與動作障礙可改善30-50%,但需評估認知功能與手術風險,如感染或裝置故障。
患者常遇到的非運動症狀如焦慮或抑鬱,如何有效處理?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與抗憂鬱藥物可緩解情緒問題,但需由精神科醫師監控副作用。加入支持團體與家人定期溝通病情變化,也能提升心理適應能力,減輕社會隔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