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动脉疾病概述

周边动脉疾病是一種血管系統疾病,主要特徵是四肢動脈因脂肪沉積而阻塞,導致血液供應不足。此病多影響下肢,可能引起行走疼痛或肢體組織壞死,嚴重時甚至需要截肢。及早診斷與治療對改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此疾病在60歲以上族群中發病率高達20%,但早期症狀易被忽略,常被誤認為一般年齡相關退化問題。現代醫學已發展出多種診斷技術與治療方案,患者若能配合醫療建議,可有效延緩病程進展。

成因和風險因素

疾病核心成因是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內膜因膽固醇沈澱逐漸狹窄。多重因素會加劇此病理變化:

  • 吸菸: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縮並促進血小板凝集
  • 代謝異常:高血糖與高血脂加速斑塊形成
  • 慢性炎症:長期發炎反應破壞血管內皮結構

主要風險因子包含:

  • 年齡超過60歲
  • 糖尿病史超過10年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於1.0 mmol/L
  • 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
這些因素會使動脈阻塞風險增加3-5倍。

症狀

典型症狀為「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約200步後小腿肌肉會出現抽痛,休息後緩解。非典型症狀包括:

  • 肢端持續冰冷
  • 腳趾甲生長緩慢
  • 足部毛髮脫落
這些徵兆可能早於明顯疼痛出現。

嚴重病例可能出現「休息痛」,患者即使靜止狀態仍感腳掌深部疼痛。約15%患者會出現組織壞死,足部潰瘍可能延伸至骨骼,形成慢性骨髓炎。

診斷

初步篩查常使用踝臂指數(ABI),將腳踝血壓與上臂血壓比值低於0.9即屬異常。影像學檢查包括:

  • 多普勒超音波:可即時顯示血流速度變化
  • 電腦斷層血管造影(CTA):可三維重建動脈樹
  • 磁振造影血管成像(MRA):無辐射的詳細解剖評估

疑有併發症時,醫師可能進行組織切片檢查。診斷流程通常包含:

  1. 完整病史詢問與風險評估
  2. 基本血液生化檢查(血糖、血脂、炎症指標)
  3. 必要時安排侵入性血管造影

治療選項

生活型態調整

戒菸計劃需結合藥物與行為療法, nicotine替代療法配合行為諮商可提高成功率。建議每日步行訓練,從15分鐘開始,逐漸延長至45分鐘以促進側支循環形成。

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或普拉格雷,能降低血栓風險。降脂治療以他汀類藥物為主,LDL膽固醇目標值應低於1.8 mmol/L。血管擴張劑如 cilostazol 可改善行走耐受度。

介入性治療

血管成形術使用球囊擴張狹窄部位,支架置入可維持血管開通。嚴重阻塞可能需要動脈繞道手術,取自體靜脈或人工血管重建血流路徑。新興治療如體外震波治療正在臨床試驗階段。

預防

首要預防策略包含:

  • 戒菸:戒菸五年後風險可降低50%
  • 血糖控制:HbA1c目標值應低於7%
  • 血壓管理:目標值130/80 mmHg以下
定期足部檢查可早期發現潰瘍跡象。

次級預防需持續監測動脈硬化指標,包含高靈敏度C反應蛋白與脂蛋白(a)。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踝臂指數篩檢,高風險群應每季追蹤血脂與血糖。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出現以下情形應立即就醫:

  • 足部潰瘍超過3天未癒合
  • 靜態狀態下出現肢體麻痺
  • 腳趾皮膚出現紫黑色變化
這些可能是組織缺血的警示徵兆。

輕微症狀如行走時輕微酸痛,也建議在症狀出現後2週內就醫。每年一次的足部動脈超音波檢查,可早期發現血管狹窄超過50%的病變。

 

常見問題

如何判斷周邊動脈疾病的疼痛與一般肌肉疲勞的區別?

周邊動脈疾病引起的疼痛通常在步行或活動時出現,休息後緩解,且常伴隨下肢冰冷、無力感。與肌肉疲勞不同,這種疼痛可能伴随足部毛細血管搏動减弱或皮膚蒼白等特徵,建議透過踝臂血壓指數(ABI)檢查或動脈超音波確認。

患者在冬季是否更容易出現症狀加劇?

是的。低溫會促使血管收縮,降低四肢血液流動,可能加重間歇性跛行或肢體冰冷的症狀。建議患者冬季保持室內暖和、穿戴保暖衣物,並遵醫囑使用擴張血管藥物以改善血流。

血管成形術或支架置放後,是否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血劑?

手術後是否需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及併發症風險決定。大多數患者需持續服用以預防血栓,但具體方案應由醫師根據血脂、血糖等指標評估後訂定。

糖尿病患者併發周邊動脈疾病時,護理重點有何不同?

糖尿病併周邊動脈疾病者需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及膽固醇,因血糖過高會加劇血管硬化。足部護理尤其重要,需每日檢查皮膚變化,避免因神經損傷導致無痛感而忽略潰瘍,增加截肢風險。

何謂「靜息痛」?這是否代表疾病已進入嚴重階段?

「靜息痛」指即使休息時仍持續的下肢疼痛,通常發生在肢端如腳趾,顯示組織缺血已到嚴重階段。此症狀可能伴隨肢體潰瘍或組織壞死,需立即就醫評估血流重建手術的必要性。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