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致命傳染病,其診斷需結合臨床症狀、暴露史及實驗室檢測。由於狂犬病在症狀出現後幾乎無可逆轉,因此迅速且準確的診斷至關重要。醫療人員通常會首先評估患者的潛在暴露風險,例如動物咬傷或抓傷的歷史,並進一步進行詳細的臨床評估和實驗室檢查。
診斷流程通常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收集完整的暴露史和症狀描述;第二階段是進行實驗室檢測以確認病毒存在;第三階段是排除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在疑似病例中,即使缺乏確鑿證據,醫療機構也可能基於風險管理原則,立即開始預防性治療。此流程的關鍵在於平衡診斷的準確性與及時性,以避免錯失治療時機。
臨床評估是診斷的第一步,醫師會首先詢問患者是否接觸過可能感染狂犬病的動物,例如犬隻、蝙蝠或野生哺乳動物。患者若曾被動物咬傷、抓傷,或被唾液接觸到黏膜或開放性傷口,均屬高風險。醫師會詳細紀錄暴露事件的細節,包括動物的種類、行為表現(如是否呈現焦躁或癱瘓)、接觸部位及傷口嚴重程度。
症狀評估方面,狂犬病初期可能類似流感,如發燒、頭痛或噁心,但隨後會出現特定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恐水症、恐光、抽搐或幻覺。醫師會注意是否有局部神經異常,例如傷口周圍的刺痛或癢感,這些可能是病毒沿神經軸突移動的早期跡象。
在評估過程中,醫師還會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狂犬病可能引發焦慮、激動或行為異常,這些心理表現有助於與其他腦炎或精神疾病區分。然而,單憑臨床症狀無法確診,因此需結合實驗室證據。
實驗室診斷是確認感染的關鍵步驟。目前主要方法包括:
血液檢查中,抗體測試可顯示患者是否曾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後產生免疫反應。然而,單獨的抗體陽性無法確診現症感染,需結合臨床病史判讀。此外,腦影像學檢查(如MRI或CT)雖無法直接發現病毒,但可排除其他腦部病變,如腫瘤或中風。
在資源有限的地區,診斷可能依賴簡易的快速診斷試劑,例如使用唾液或皮膚活檢樣本的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這些工具能快速篩選高風險案例,但需與其他檢測結果交叉驗證。
篩檢流程從暴露後的風險評估開始。醫療機構會使用標準化問卷,評估暴露類型(如咬傷深度、動物健康狀態)及疫苗接種史。例如,若患者被疑似感染動物咬傷,且該動物無法觀察或檢測,則視為高風險,需立即進行暴露後預防(PEP)。
評估工具包括:
在資源匱乏地區,可能使用快速抗原檢測試紙作為篩檢工具,但需注意假陰性風險。此外,電子醫療系統的自動化風險評估模組能協助第一線醫務人員快速決策。
狂犬病的症狀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高度重疊,常見鑑別診斷包含:
鑑別關鍵在於暴露史與症狀發展模式。例如,狂犬病患者的恐水症與呼吸肌痙攣是獨特症狀,而病毒抗原檢測能最終區分。此外,若患者無動物接觸史,則需優先考慮其他病因,但若暴露史明確,即使實驗室結果未明確,仍可能以臨床判斷為基礎開始治療。
在發病後期,狂犬病的進行性神經系統衰竭模式與其他急性格林-巴利症候群或蘭伯特-伊東症候群不同,後者通常伴隨自體免疫指標異常,而狂犬病則以腦幹受累和自主神經失調為主。
狂犬病的致命性極高,確診後死亡率接近100%,因此早期診斷是唯一有效的生存機會。即使在症狀出現後,極少數案例透過「密爾瓦基療法」(Milwaukee protocol)延長生命,但此療法爭議性高且成功率極低。因此,診斷目標在於在潛伏期或前驅期即介入。
早期診斷可透過暴露後的即時預防措施實現,例如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疫苗。若患者在暴露後72小時內接受預防接種,幾乎可100%避免感染。延遲診斷則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系統損害,此時治療已無意義。
在流行地區,篩檢工具的普及化能降低診斷時滯。例如,使用唾液快速抗原試紙,可讓偏遠地區在缺乏實驗室設施時快速評估風險。此外,建立動物監測系統以追蹤狂犬病在動物中的傳播,能間接提高人類病例的預測準確度。
應立即以肥皂水與清水徹底清潔傷口至少15分鐘,並儘速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若動物為家畜且可觀察10天,無症狀則後續接種可依醫生建議調整。
狂犬病症狀出現後,為何疫苗接種已無法挽救性命?病毒一旦侵犯中樞神經並引發症狀,疫苗無法逆轉已感染的細胞。因此接種需在暴露後「病毒尚未進入神經系統」的窗口期內進行,強調及時處置的重要性。
潛伏期內患者是否有可測量的生物指標?目前尚無血液或影像檢查能在潛伏期(數天至數年)直接偵測病毒。診斷多依賴暴露史與症狀判斷,實驗室檢測通常在症狀出現後透過神經組織或唾液樣本確認。
接種狂犬病疫苗後,是否需要定期補強?完整接種後通常提供長期保護力,但若再次暴露於高風險情境(如獸醫接觸疑似病例),應重新評估是否需要追加劑量。一般民眾完成基礎接種後無需定期補強。
皮膚未出血的抓傷或刮傷,是否仍需接種疫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即使皮膚未出血的接觸(如抓痕或唾液接觸傷口),仍需依暴露等級評估風險。若動物感染風險高,建議立即清創並接種疫苗以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