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嚴重神經系統感染疾病,致死率接近100%。此病毒主要透過受感染動物的唾液傳播,最常見的傳播途徑是被動物咬傷或抓傷。一旦病毒侵入人體,會沿神經系統向腦部移動,最終導致腦炎或腦脊髓膜炎,引發致命後果。
全球每年約有59,000人死於狂犬病,其中亞洲及非洲地區佔絕大多數病例。雖然狂犬病在發病後幾乎無法治癒,但透過及時的暴露後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阻斷病毒感染。因此,了解狂犬病的傳播途徑、症狀及預防方法對公共衛生至關重要。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屬於RNA病毒,主要在犬隻、貓、狐狸、蝙蝠等哺乳動物中循環。病毒存在於受感染動物的唾液及神經組織中,當人類被這些動物咬傷、抓傷或被唾液接觸傷口或黏膜時,病毒便會侵入人體。病毒進入體內後,會沿神經軸突緩慢移向中樞神經系統,此過程稱為潛伏期,通常為1至3個月,但可能短至數日或長達數年。
風險因素包括:
狂犬病的症狀根據疾病發展階段可分為三個階段:
此階段持續2至10天,患者可能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如發燒、頭痛、疲勞,並可能對傷口位置有異常的刺痛或癢感。部分患者會對光、聲音或風有異常敏感反應。
此階段症狀包括:
最終階段患者會陷入昏迷,呼吸肌肉麻痺導致呼吸衰竭,幾乎所有病例均在7至10日內死亡。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因此症狀出現後死亡率接近100%。
診斷狂犬病需綜合臨床表現、暴露史及實驗室檢查。醫生會詳細詢問動物接觸史,包括動物種類、傷口位置及是否觀察動物是否出現異常行為。實驗室診斷方法包括:
在疑似病例中,即使缺乏實驗室證據,若患者有高風險暴露史,醫生仍會立即開始預防性治療,因等待診斷結果可能已錯過治療時機。
高風險群體(如獸醫、實驗室人員)應接種狂犬病疫苗。接種程序通常為三劑次,接種後產生抗體可提供數年保護力。對未接種者,若遭遇暴露事件,應立即進行「暴露後處置」(PEP)。
暴露後處置包含四個關鍵步驟:
預防狂犬病的核心在於阻斷病毒傳播鏈,主要措施包括:
在流行地區,建議高風險群體接種暴露前疫苗。旅遊醫學中心建議前往高風險地區前接種疫苗,可縮短暴露後的補救程序。新型細胞培養疫苗(如PUR®疫苗)接種程序更簡便,接種部位疼痛較少。
若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即使傷口看似微小(如被蝙蝠輕咬),也需立即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疫苗。醫師會根據WHO的「四級暴露評估系統」評估風險等級,並決定是否需要執行完整的暴露後預防措施。
及時的醫療干預是唯一有效的防治方法。拖延就醫將嚴重增加感染風險,因病毒一旦到達腦部即無法治癒。即使在資源匱乏地區,接觸後的即時處置仍可挽救生命。
即使咬傷後超過24小時,仍需立即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疫苗。狂犬病病毒一旦進入神經系統後致死率近乎100%,但若在症狀出現前接種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仍可能有效阻斷感染。因此,無論被咬傷時間長短,務必盡快至醫院評估風險等級。
接種狂犬病疫苗期間可以同時接種其他疫苗嗎?原則上狂犬病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但需注意接種部位需分開。若因特殊健康狀況(如免疫功能不足)或正在接種其他特定疫苗(如破傷風),應事先諮詢醫師,以避免可能的免疫干擾或不良反應。
被家養貓狗抓傷但動物看似健康,是否仍需處理?是的。即使動物外表健康,若其接觸過疑似感染狂犬病的動物或來源不明,仍需視為高風險。建議立即以肥皂水徹底清洗傷口15分鐘,並儘速就醫。家犬貓應定期接種疫苗,但傷人後仍需觀察10天以確認是否帶毒。
狂犬病疫苗接種後出現發燒或紅腫,是否需停止後續劑量?輕微發燒或注射部位紅腫是常見副作用,通常無需中止接種,可服退燒藥緩解。若出現過敏性休克、廣泛皮疹等嚴重反應,應立即停用並就醫。完成全程接種才能確保足夠保護力,切勿因輕微不適自行中斷。
曾在過去接種過狂犬病疫苗,再次被咬傷時是否仍需全劑量接種?若過去曾完整接種過疫苗,再次暴露後通常只需接種2劑加速免 needles(第0天及3天),並觀察動物是否帶毒。但具高度風險的暴露(如頭部傷口、狂犬病流行地區),醫師可能依情況調整接種方案,需遵從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