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治療

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致命傳染病,治療的關鍵在於預防性接種與即時的醫療干預。目前尚無針對已發病患者的根治方法,因此治療策略主要分為「暴露前預防接種」與「暴露後緊急處置」兩大方向。及時的醫療措施能有效阻斷病毒入侵中樞神經系統,降低感染風險。

治療的目標在於阻斷病毒複製、緩解症狀並維持患者生理機能。暴露後處置需在接觸病毒後24小時內開始,包含局部傷口處理、狂犬病疫苗接種及免疫球蛋白注射。一旦症狀出現,治療將轉為支持性療法,以延緩病情惡化並維持患者生命徵候。

當前治療選項

暴露前預防接種

針對高風險群(如獸醫、動物研究人員)的預防接種,需接種3劑狂犬病疫苗。接種程序通常在手臂或大腿肌肉注射,接種間隔依劑型不同而有所差異。此預防措施能建立基礎免疫力,但接種後仍需定期追蹤抗體水準。

  • 接種對象:高風險職業工作者、前往流行地區的旅居者
  • 疫苗類型:包含細胞培養疫苗與細胞cultured疫苗兩大類
  • 追蹤機制:接種後1年內接觸動物需加強1劑,超過1年則需重新接種

暴露後緊急處置

被動物咬傷後,立即清創是關鍵步驟。使用肥皂水與清水徹底清洗傷口至少15分鐘,再以70%酒精或碘酒消毒。接下來需同步進行疫苗接種與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斷病毒向神經系統的擴散。

免疫球蛋白需直接注射於傷口周圍,殘餘劑量則施打於臀部肌肉。接種疫苗的程序通常為「0、3、7、14、28天」五劑法,特殊情況下可調整為簡化方案。此組合療法可使預防成功率达99%以上。

藥物治療

狂犬病疫苗

現行使用的疫苗主要分為「純化雞胚細胞疫苗」與「人二倍體細胞疫苗」兩大類。疫苗接種需依指定時程完成,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中和抗體。接種部位可能出現紅腫或發燒等局部反應,但嚴重過敏反應極為罕見。

  • 接種部位:通常選擇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
  • 特殊族群:免疫缺陷患者需增加劑量或追加加強劑
  • 疫苗活性:接種後約7天開始產生抗體,14天達高峰

抗體注射

免疫球蛋白(HRIG)直接提供預存抗體,能立即中和傷口附近的病毒。使用劑量依體重計算(20 IU/公斤),剩餘疫苗則接種於對側上臂。此藥物需與疫苗接種同步進行,形成「即時抗體+主動免疫」的雙重防護機制。

免疫球蛋白需在接觸後72小時內使用,過期後效果大幅降低。此藥物不宜接種於接種疫苗的同一部位,以免干擾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

非藥物療法

傷口處理技術

局部傷口的物理性清創是第一道防線。使用肥皂水與0.9%生理食鹽水交替沖洗,必要時使用細菌過濾器。傷口處理需在接觸後立即執行,即使傷口位於口腔或眼睛等難以清潔的部位,也需以專業醫療方式處理。

  • 不可縫合未清潔的傷口
  • 化學清創:可使用1%醋酸或弱酸性溶液輔助
  • 特殊案例:黏膜接觸需用抗病毒洗劑反覆沖洗

支持性療法

症狀發作後的治療以維持生命機能為主,包括呼吸衰竭時的氣管切開術、血漿交換以清除病毒抗原,以及使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神經系統症狀。醫療團隊需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心律與腦壓,必要時使用人工呼吸器維持通氣功能。

實驗性療法如使用利巴韋林(Ribavirin)與阿昔洛韋(Acyclovir)的組合,雖在個案報告中有短暫延緩死亡的案例,但尚未被國際衛生組織正式採納為標準治療方案。

生活方式管理

接種後日常注意事項

接種疫苗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與過度勞累,以免誘發接種部位發炎反應。接種後48小時內接觸水或化學物質可能降低疫苗吸收率,因此傷口需保持乾燥清潔。

接種者若同時服用免疫抑制劑,需告知醫師調整用藥時機。接種後建議紀錄接種日誌,以追蹤抗體生成狀態。

暴露後生活調適

接觸動物後應立即記錄事件細節,包括動物種類、咬傷地點與時間。居家環境需加強防範,移除可能吸引狂犬病宿主(如蝙蝠、犬隻)的環境因素,例如封閉屋頂縫隙或加強寵物管理。

未來治療方向

目前研究聚焦於阻斷病毒與神經細胞受體結合的抗體工程技術。基因療法試驗中發現,利用腺病毒載體轉染抗病毒RNAi,可抑制病毒RNA複製。但此技術尚處於動物實驗階段,尚未進行臨床試驗。

奈米粒子載體的疫苗開發是另一研究熱點。此技術能精準將抗原送達淋巴結,可能縮短免疫產生時間。此外,針對病毒g蛋白的單株抗體組合療法,已在小鼠模型中展現延長存活期的潛力。

何時諮詢專科醫師

任何動物咬傷、抓傷或唾液接觸黏膜的情況,均需立即就醫評估。即使傷口看似微小(如輕微抓痕),若接觸動物為野生哺乳類,仍需啟動暴露後預防接種。曾接種過疫苗者仍需重新評估接種需求。

疑似症狀出現後(如恐水、幻覺),應立即送醫並通報疾管單位。醫療機構需啟動隔離病房與感染管制措施,並即時向衛生主管機關報告病例,以防止社區傳播。

 

常見問題

被動物咬傷後,若無法立即接種狂犬病疫苗,延誤治療會有什麼影響?

狂犬病疫苗的接種時效性極高,若被感染風險高的動物咬傷後超過48小時未接種,病毒可能已侵犯神經系統,屆時疫苗將無法發揮保護作用。因此,傷後應立即以肥皂水清潔傷口,並盡速就醫評估疫苗接種必要性。

接種狂犬病疫苗期間,是否需要避免特定飲食或活動?

接種疫苗期間無需特別限制飲食或日常活動,但應避免過度疲勞或飲酒,以降低可能的副作用(如頭痛、發燒)。若出現嚴重不適,應立即聯繫醫療人員調整接種計畫。

若已完成狂犬病疫苗接種程序,之後再次被動物抓咬,是否需要重新接種全部劑量?

若先前已完成完整接種,再次暴露於風險時只需追加2劑疫苗(第0天和3天),並觀察咬人動物的健康狀況。此「加強劑量」能快速喚起免疫記憶,避免重複完整接種的複雜流程。

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與疫苗的區別為何?何時需要同時使用?

疫苗透過刺激自身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而免疫球蛋白是直接提供外部抗體中和病毒,兩者作用時程不同。若傷口靠近頭頸部或嚴重汙染,需同時使用兩者,免疫球蛋白應在接種疫苗後立即施打於傷口周圍。

狂犬病暴露後治療是否適用於所有動物咬傷?如何判斷風險動物?

治療原則適用於所有哺乳類動物咬傷,但需根據動物種類評估風險。家犬/貓若可觀察10天無異常,則風險低;蝙蝠或野生肉食動物則需立即治療,因該類動物攜帶病毒的機率較高且無法觀察。

Rab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