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疹是一種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飛沫或接觸污染物品傳播。此病在兒童和未接種疫苗的成人中較常見,但其對胎兒的嚴重影響使其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監測對象。雖然大多數患者的症狀較輕微,但孕婦感染後可能導致胎兒出生缺陷,因此全球多數國家均將疫苗接種納入免疫計劃。
風疹病毒屬 togavirus 族,其傳染性在症狀出現前後數日最高,這使得早期預防極具挑戰。現代醫學已開發出高效疫苗,但部分地區因疫苗接種率不足,仍偶有爆發案例。了解風疹的傳播途徑、症狀特徵及預防措施,是降低個人風險和保護高危群體的關鍵。
風疹的病原體為風疹病毒(Rubivirus),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釋出的飛沫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後觸摸眼鼻口,也可能造成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未接種疫苗的孕婦感染後,病毒可經胎盤傳給胎兒,導致先天性風疹症候群(CRS),此為該疾病最嚴重的後果。
高風險群體包括:
風疹病毒具有嗜上皮細胞特性,感染後會在局部淋巴結複製,隨後進入血流引發全身性感染。免疫系統會產生針對病毒-envelope蛋白的抗體,但病毒在母體內感染時,抗體無法穿透胎盤保護胎兒,因此胎兒感染後可能導致器官發育異常。
約25%-50%感染者可能無明顯症狀,這使得疾病傳播更難以追蹤。典型症狀通常在感染後14-21天出現,包括:
成人患者可能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結膜炎、關節痛及頭痛。嚴重併發症較少見,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現腦炎或血小板減少性紫斑。孕婦在懷孕首 trimester 感染,胎兒畸形率高達90%,可能導致耳聾、心臟缺陷或視網膜病變等終身傷殘。
部分患者可能僅有輕微類似普通感冒的症狀,或僅出現單一症狀如淋巴結腫大。這種非典型表現增加了診斷的難度,尤其在疫苗接種率高的地區,臨床醫師需結合流行病學史進行判斷。
臨床診斷通常基於症狀和流行病學接觸史,但需與其他發疹性疾病的如德國麻疹或水痘區分。實驗室診斷方法包括:
懷疑先天性風疹症候群時,需對新生兒進行尿液或血液檢測,並配合超音波檢查器官異常。診斷流程需考慮患者年齡、接種史及接觸史,例如成年患者若出現典型發疹,且近期曾接觸疑似病例,即可臨床診斷。
與麻疹(德國麻疹)的鑑別需注意:
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可用,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免疫球蛋白注射並非常規治療,但對接觸病毒後3天內就醫的高風險群體(如孕婦),可考慮使用免疫球蛋白(IGIV)進行暴露後預防。治療焦點在症狀緩解和預防併發症,痊癒後患者將獲得終身免疫。
已懷孕女性若確診感染,需由產科和感染科醫師共同評估胎兒風險。若處於懷孕頭12週感染,自然流產或胎兒畸形風險高達50%-90%,可能需進行詳細的產前診斷。此時治療選擇受限,主要著重在孕後護理和後續醫療規劃。
接種MMR(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是預防風疹的最有效方法。接種程序通常為:
疫苗接種率達95%以上才能形成群體免疫,防止疫情爆發。特殊群體如醫務人員或國際旅居者,應確認免疫狀態。曾接種疫苗者若處於風疹流行地區,建議追蹤抗體滴度以評估保護力。
接種禁忌包括:
接種後可能出現輕微類似感冒症狀,此為正常免疫反應。全球消除風疹倡議目標在2030年前消除此疾病,需持續提升疫苗接種覆蓋率並加強監測系統。
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特殊情形包括:
懷孕初期接觸風疹病毒後,應立即進行抗體測試並諮詢遺傳諮詢。若確診感染,需進行詳細的超音波檢查及胎兒基因檢測,評估可能的先天性缺陷。這種情況下需由多學科團隊制定後續監測和治療計劃。
風疹疫苗的免疫保護通常可維持數十年,但具體時效因人而異。根據衛生單位建議,完成兩劑MMR(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接種者,通常不需要額外加強劑。不過,特定高風險群如醫療工作者或未完成接種者,應根據醫師評估追加劑量。
懷孕初期感染風疹,胎兒出現先天性缺陷的風險有多高?孕婦在懷孕初期(尤其前20週)感染風疹,胎兒遭受先天性風疹綜合症(CRS)的機率高達85%-90%,可能導致聽力損傷、心臟畸形或智力障礙等終身並發症。孕前確認疫苗接種史及抗体檢測是關鍵預防措施。
風疹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如何區分是否需要就醫?風疹常見症狀包括輕微發燒、淋巴結腫大及具特徵性的全身性粉紅色斑疹。若出現耳後或頸部淋巴結腫脹,或接觸過疑似病例後發燒,應立即就醫並告知暴露史,以便及早進行實驗室檢測與隔離。
接觸風疹患者後,未接種疫苗者應如何應對?有什麼隔離措施?接觸後若未接種疫苗,應盡快在72小時內接種MMR疫苗以降低發病風險。已發病者需隔離至出疹後4天,接觸者若未免疫應避免前往公共場所,並密切觀察症狀變化。
風疹痊癒後是否會留下長期後遺症?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康復期保健?風疹多為自限性疾病,成人患者偶見关节痛等短期症狀,通常數週內緩解。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合併感染個案可能併發血小板減少等嚴重併發症,需遵醫囑追蹤檢查,一般健康個案無需過度擔憂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