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概述

皮膚癌是皮膚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的疾病,主要分為非黑色素瘤性皮膚癌與黑色素瘤兩大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皮膚癌在全球癌症新發病例中佔比顯著,尤其在日照強烈的地區發病率更高。早期發現與治療能大幅提高治愈率,但大眾對其症狀與預防措施的認識仍存在不足。

本文將系統性分析皮膚癌的成因、臨床表現、診斷方法與治療策略,並提供實用預防建議。了解這些資訊能幫助讀者識別風險、及早就醫,並建立正確的皮膚健康管理觀念。關鍵在於認識「皮膚癌概述」所涵蓋的多面向知識,從細胞學機制到日常防護措施,全面理解這類疾病的特性與對策。

成因和風險因素

皮膚癌的發病與多種內在與外在因素相關。紫外線(UV)照射是最主要的環境誘因,其中紫外線B波(UVB)對表皮層的DNA造成損傷,促使細胞修復機制失常。長時間曝曬、曬傷史(尤其是兒童時期曬傷)會累積DNA損傷,增加惡性轉化風險。職業性暴露於紫外線(如農業工作者)或居住在高海拔、低緯度地區的人群,其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2-3倍。

遺傳因素在特定類型皮膚癌中扮演關鍵角色。家族中有黑色素瘤病史者,其發病風險可提升5-10倍,這與特定基因突變(如CDKN2A、BRAF基因突變)相關。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如器官移植後使用免疫抑制劑)或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也與特定皮膚癌亞型有關聯。此外,慢性皮膚損傷(如長期接觸砷或焦油)及免疫抑制狀態會削弱細胞監控機制,促使癌前病變發展為惡性腫瘤。

  • 紫外線暴露:佔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發病原因的80%以上
  • 遺傳傾向:15-20%黑色素瘤患者有家族史
  • 免疫系統缺陷:HIV患者黑色素瘤風險增加3倍
  • 慢性刺激:長期接觸煤煙或焦油者,鱗狀細胞癌風險提升4倍

症狀

不同類型的皮膚癌症狀表現差異明顯。基底細胞癌常表現為皮膚表面的珍珠狀結節,邊緣可能隆起而中央凹陷,表面常見毛細血管擴張。病灶多見於面部、耳部等常受紫外線照射的部位。患者初期可能僅有輕微搔癢,但若未治療,病灶會向深層組織侵蝕,造成組織破壞。

黑色素瘤症狀具「ABCDE準則」特徵:

  • A(Asymmetry):痣的兩半形狀不对稱
  • B(Border):邊界模糊不規則
  • C(Color):顏色不均勻(混合棕、黑、紅、白色調)
  • D(Diameter):直徑超過6毫米
  • E(Evolution):形狀、顏色或大小在數週至數月內改變

鱗狀細胞癌多表現為硬結節或鱗狀斑塊,常見於手背、嘴唇等部位,可能伴隨出血或潰瘍。患者可能出現局部疼痛或壓痛,病灶周圍可能有鱗狀脫屑。當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時,可能伴隨局部腫脹或淋巴結腫大。

診斷

診斷流程首先進行視診與觸診,醫師會仔細觀察病灶形狀、顏色、邊界等特徵。接下來可能進行皮膚鏡檢查,利用特殊光源放大觀察皮膚結構,黑色素瘤的網狀結構或色素沉澱模式可在此階段被捕捉。疑為惡性病灶時,需進行組織切片活檢,取樣本進行組織學分析。

影像學檢查用於評估病程階段。電腦斷層掃瞄(CT)與磁振造影(MRI)用於評估腫瘤深度及是否有淋巴結轉移。正子斷層掃瞄(PET-CT)在晚期病例中用於尋找遠端轉移灶。血液檢查可評估肝腎功能,為後續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特殊診斷技術

新興診斷技術包括:

  • Confocal microscopy:無創式即時成像,可直視皮膚組織結構
  • 液體活檢:檢測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用於評估微轉移風險
  • 基因檢測:針對黑色素瘤患者進行BRAF基因突變分析,指導靶向治療選擇

治療選項

治療策略依癌症類型與分期而定。手術切除是早期皮膚癌的首選, Mohs手術以逐層切除與即時病理分析,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組織。對無法手術的患者,放射治療可有效控制局部病灶,尤其適用於年長或合併其他疾病的患者。

藥物治療方面,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抗PD-1單株抗體)對晚期黑色素瘤有顯著療效,能提升2年生存率至60%以上。標靶治療針對BRAF基因突變者,達拉非尼與曲美替尼聯合治療可使腫瘤縮小率達60%。化療在晚期病例中仍作為補充方案,常與標靶藥物聯合使用。

新興治療技術

光動力療法結合特定光敏感劑與光照,可選擇性破壞癌細胞,適合治療廣泛性日光性角化病。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CAR-T細胞療法在實驗室研究中對特定亞型顯示潛在療效。

預防

預防皮膚癌的核心在於減少紫外線暴露。日常防曬需結合物理防護(如廣譜防曬衣、遮陽帽)與化學防曬(SPF30以上防曬霜)。避免在日照強烈的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間進行戶外活動,每兩小時補擦防曬產品能降低UV損傷。

自我皮膚檢查應每月進行,使用「頭頂鏡」檢查頭皮等難以觀察部位。高風險群(如多痣者、家族史)應每半年接受專業皮膚檢查。戒菸可降低鱗狀細胞癌風險,因菸草中的焦油成分會直接損傷表皮細胞DNA。

環境保護措施

選擇UPF(紫外線遮蔽係數)50+的防曬衣物,可阻隔98%的紫外線。居家環境安裝防紫外線窗膜,減少透過窗戶的UVA穿透。戶外工作者可使用可攜式紫外線指數監測儀,實時掌握環境紫外線強度。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當發現皮膚出現以下異常時應立即就醫:新生痣體積超過6毫米、痣的顏色不均勻、形狀對稱性異常、邊界模糊等。若原有痣出現快速增大、潰瘍不癒合、或伴隨出血,需3日內安排皮膚科檢查。

高風險群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局部皮膚硬結、持續性搔癢或壓痛,應進行專業評估。60歲以上族群若出現面部不明潰瘍,即使無痛無癢也需排除基底細胞癌可能。定期自我檢查時若發現「ABCDE準則」中的2項以上異常,應立即就醫進行組織活檢。

 

常見問題

皮膚癌的自我檢查應留意哪些徵兆?

自我檢查時需注意皮膚上的異常病灶,包括痣或斑塊的形狀不對稱、邊界模糊、顏色不均勻、直徑超過6毫米,或在短時間內快速變化。建議每月使用鏡子檢查不易觀察的部位,如背部及頭頂,若發現異常應盡快就醫進行專業診斷。

日常防曬產品如何選擇才能有效降低皮膚癌風險?

選擇防曬係數(SPF)30以上且具廣譜防護(UVA/UVB)的產品,並每兩小時補擦一次,尤其在戶外活動或游泳後。物理性防曬成分如氧化鋅或二氧化鈦較適合敏感肌膚,而化學防曬則需注意成分過敏問題。搭配穿戴寬邊帽、長袖衣物及尋找陰涼處可增強防護效果。

若診斷為早期皮膚癌,是否一定要接受手術治療?

早期皮膚癌(如日光性角化症)可透過局部藥物治療或冷凍療法(液態氮)控制,但若病變位置深層或快速擴散,手術切除仍是首選方案。醫師會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及患者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治療計畫,部分案例可能結合放射線治療或免疫療法。

非黑色素皮膚癌患者治療後,復發的風險高嗎?

非黑色素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的復發率與治療方式及腫瘤特性相關,若首次治療徹底切除且邊界清淨,復發機率約低於5%。但若腫瘤位置深層、形態惡性程度高,或患者免疫功能較弱,需定期追蹤檢查,通常每3至6個月進行一次皮膚鏡檢查。

常見誤解認為皮膚癌只會影響白皙皮膚的人,這種說法正確嗎?

此說法不完全正確。雖然皮膚較白皙的人因黑色素防護能力較弱,風險較高,但深色皮膚族群仍可能因長期紫外線曝曬或遺傳因素罹患皮膚癌,且常見於腳底、指甲等少曬部位。所有族群都應定期自我檢查,並避免使用紫外線燈具或过度日曬。

Skin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