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的症狀

皮膚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症狀表現因癌種類別及病程階段而異。早期發現症狀對治療成功率至關重要,因此了解皮膚癌的典型徵兆是預防與診斷的第一步。不同類型的皮膚癌,如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其症狀特徵各有差異,但均與皮膚異常變化相關。

皮膚癌的症狀可能以皮膚病變為主,包括新生物、原有痣狀物的異常改變,或長期不癒的潰瘍等。這些變化可能伴隨顏色、形狀、大小或觸感的明顯差異。患者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皮膚損害,或原有皮膚問題突然惡化,應立即進行專業檢查。

早期症狀與徵兆

早期皮膚癌可能表現為微小但明顯的皮膚改變。最常见的早期徵兆包括:

  • 新出現的皮膚突起或斑塊,表面可能平滑或粗糙
  • 原有痣或斑點的形狀或顏色漸變,邊界變得不規則
  • 皮膚表面出現類似傷口卻不易癒合的潰瘍
  • 病變區域可能伴隨輕微癢感或壓痛

黑色素瘤的早期跡象常被稱為「ABCDE準則」,用於識別異常痣:Asymmetry(非對稱)、Border(邊界模糊)、Color(顏色不均勻)、Diameter(直徑超過6毫米)、Evolution(形狀或顏色變化)。這些徵兆可能單獨或組合出現,需結合多項指標判斷。

常見症狀

不同類型的症狀差異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多表現為透明或粉紅色的結節,邊緣隆起而中心凹陷,可能伴有毛細血管擴張或出血點。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常形成硬結狀斑塊,表面可能角質化或形成鱗片狀結痂,觸摸時有粗糙感。

黑色素瘤的症狀較為多變,可能在原有痣的基礎上快速擴張,或以新發深色斑塊形式出現。其顏色可能包含多種色調混合(如黑色、藍色、紅色),且表面可能凸起或形成潰瘍。非黑色素瘤類型的皮膚癌可能僅表現為持續數週的皮膚潰瘍,不易被患者重視。

疾病進展與症狀變化

當皮膚癌進入進展期,症狀會隨腫瘤擴散呈現更嚴重的變化。黑色素瘤可能迅速增大,潰瘍面積擴大且不易癒合,周圍組織可能出現腫脹或淋巴結腫大。鱗狀細胞癌若未治療,病變部位可能形成硬結並侵犯皮下組織,導致疼痛或活動受限。

基底細胞癌雖然轉移率較低,但局部破壞性增生會導致組織損傷,如鼻翼或耳廓的結構破壞。進展期的症狀可能伴隨全身性徵兆,如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持續疲勞,提示癌症可能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何時應該就醫

當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 任何皮膚病灶在數週內快速增大或形狀改變
  • 原有痣或斑塊的顏色、邊界或表面結構異常變化
  • 持續超過三週未癒合的潰瘍或出血點
  • 病變區域伴隨疼痛、出血或硬結形成

高風險群體(如曬傷史、家族病史者)若發現皮膚異常,即使症狀輕微也應安排專業檢查。醫生可能通過皮膚鏡、活組織檢查或影像學檢查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及早就醫可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避免腫瘤擴散至淋巴系統或內臟。

 

常見問題

皮膚癌患者日常護理中需特別注意哪些皮膚保護措施?

患者應嚴格避免長時間暴露於紫外線,每日使用SPF30以上廣譜防曬霜,並配戴帽子、太陽眼鏡及長袖衣物加強防護。治療後的皮膚可能更敏感,建議選擇無香料的護膚產品,並定期由皮膚科醫師進行全面皮膚檢查。

如何判斷皮膚上的異常斑點是否為皮膚癌的早期跡象?

可運用「ABCDE準則」自我觀察:邊界不規則(Asymmetry)、邊緣模糊(Border)、顏色不均(Color)、直徑大於6毫米(Diameter)、形狀或大小變化(Evolution)。若發現符合任一特徵,應立即就醫進行專業診斷。

治療皮膚癌後,日常飲食是否需要調整以促進康復?

均衡飲食有助於提高免疫力和修復能力,建議增加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如藍莓、菠菜)、優質蛋白質及健康脂肪(如三文魚、堅果)。避免過量攝取加工食品和酒精,並遵醫囑補充維生素D或葉酸等必要營養素。

日曬不足的皮膚類型是否仍需擔心皮膚癌風險?

即使皮膚較深或日曬後易曬黑,仍有可能因紫外線損傷DNA而引發皮膚癌。深色皮膚患者雖風險較低,但基底細胞癌或黑色素瘤可能在肢端暗處發病,仍需定期自我檢查及就醫篩檢。

化療或免疫療法對皮膚癌的治療效果如何?

早期皮膚癌多以手術或局部治療為主,晚期或轉移性病例可能採用免疫療法或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可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但可能伴隨皮膚發炎等副作用,治療方案需根據癌症類型和分期由醫師個別評估。

Skin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