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診斷是一項緊急且複雜的醫療程序,需要結合臨床症狀觀察、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測試。時間是治療中風的關鍵,因此醫療團隊會在患者送達醫院後立即展開評估,以確定中風類型、受影響腦區及可能的病因。快速且準確的診斷不僅能提高治療成功率,更能大幅降低後遺症風險。
診斷過程通常分為三階段:首先由醫師進行病史詢問與初步身體檢查,確認症狀特徵;其次透過影像學技術確認腦部損傷位置與範圍;最後結合實驗室檢查排除其他可能病因。每一步驟均需遵循國際公認的診斷標準,如美國心臟協會的指引,以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臨床評估是診斷中風的第一步,醫師會透過系統化的問診與身體檢查,快速篩選可能的診斷。首先會詳細詢問發病時間、症狀發展過程,例如突然出現的臉部歪斜、肢體無力或言語障礙,這些都是急性中風的典型指標。接著進行神经系统檢查,包括肌力測試、反射反應評估,以及協調與平衡能力測試,以定位可能受損的腦區。
在評估過程中,醫療人員會特別注意「中風評估量表」的應用,例如「面竇肢體評估法」(Face Arm Speech Test, FAST)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中風量表」(NIHSS)。這些工具能量化症狀嚴重程度,幫助醫師快速判斷是否為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並決定後續治療策略。
影像學檢查是確認中風診斷的關鍵證據。電腦斷層掃描(CT)能迅速區分出血性與缺血性中風,通常在到達急診後10至15分鐘內完成掃描。磁共振成像(MRI)則能更精準顯示腦組織損傷,特別是擴散加權成像(DWI)技術,能於發病後數十分鐘內偵測到腦細胞損傷跡象。
篩檢工具在中風診斷中扮演關鍵角色。醫療團隊會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例如「中風早期辨識量表」(Rapid Stroke Scale),透過簡單的問題與動作測試,快速確認症狀是否符合中風特徵。此外,心電圖(ECG)也被廣泛使用,用於確認是否存在心房顫動等可能導致栓塞性中風的心臟問題。
針對疑似小中風(TIA)的患者,醫師會進一步進行血管成像檢查。動脈超音波能評估頸動脈狹窄程度,而經顱多普勒超音波(TCD)可追蹤血流動態。這些工具不僅用於急性期診斷,也協助預測未來中風風險。
鑑別診斷在中風診斷中至關重要,因為某些症狀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例如,腦部感染、腦瘤或低血糖症狀可能模仿中風的神經學缺損表現。醫師必須仔細區分癲癇後現象與中風後遺症,並排除代谢性腦病變或偏头痛的罕見型態。
特別在發病初期,需將缺血性中風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區分開來。CT掃描在出血性中風中會立即顯示高密度影,而缺血性中風初期可能無明顯影像變化,需依賴MRI的擴散加權成像。這種鑑別決定了後續治療方式,例如出血性中風患者無法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
早期診斷是改善預後的關鍵。在缺血性中風的「治療黃金時間窗」內(通常4.5小時內)施予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能顯著降低殘障風險。而出血性中風則需要立即手術評估,延誤診斷可能導致腦壓升高或腦疝等致命併發症。
早期診斷還能及早啟動二次預防措施。透過分析患者血管狹窄程度或心臟問題,醫師可制定抗凝血治療或動脈支架植入等長期管理方案。社區篩檢計劃也逐漸被推廣,透過量測血壓、血糖及血脂,提前識別高風險群體。
CT掃描能快速顯示腦部出血或大面積梗塞,是急性期的首選檢查,但對小血管病變較不敏感。MRI則能更精準檢測早期缺血性病變及微小梗塞,尤其在判斷腦組織是否可逆性損傷時更具優勢,但檢查時間較長且不適合裝有金屬植入物的患者。
中風發作時的「中風評估量表」如何協助診斷?醫療人員常使用「FAST」評估法(臉部歪斜、手臂無力、言語不清、立即送醫),快速篩選疑似中風患者。此外,「NIHSS量表」會評估意識、肢體力弱等11項指標,用於判斷中風嚴重程度及預後,幫助制定治療策略。
為何部分患者需要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查?當影像學檢查發現大血管阻塞或疑似動脈瘤等結構異常時,血管造影能直視血管狹窄或畸形,確定血栓位置及大小,並協助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進行血栓溶解或支架置入等介入治療。
診斷中風後,為何需追蹤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約15-30%的缺血性中風與心源性栓塞相關,如心房顫顫或心室血栓可能導致腦栓塞。檢查心臟功能可排除心臟病變,並制定抗凝血療法,降低二次中風風險。
中風患者出院後,家庭照護者如何協助預防二次發作?需嚴格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按時服用抗血小板或降脂藥物,並鼓勵患者進行語言及肢體復健。日常應觀察是否有新的神經學症狀,如突然視力模糊或肢體無力,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