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概述

中風是一種急性的腦血管疾病,因腦部血流中斷導致神經細胞損傷的嚴重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風是全球主要致死原因之一,也是導致殘疾的常見原因。若能及早識別症狀並接受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後,因此公眾對此疾病的認知至關重要。

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型,前者佔所有病例約80%,後者則因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兩者在病因、症狀和治療方式上存在差異,但均需緊急醫療干預。本文將系統性地分析中風的成因、症狀、診斷流程和預防措施,協助讀者建立全面的疾病認知。

成因和風險因素

中風的發病機轉涉及複雜的病理變化。缺血性中風多由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血液中的脂肪沉積形成斑塊,最終引發血栓或阻塞血管。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會加速動脈硬化過程,使腦血管狹窄風險倍增。而出血性中風則與腦內微小血管脆弱化有關,常見於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患者或先天性動脈瘤破裂案例。

  • 主要風險因素:
    • 年齡:55歲後發病率每十年約增加一倍
    • 遺傳傾向:一級親屬有中風病史者風險增加30-40%
    • 不良生活習慣:吸菸、酗酒、缺乏運動
  • 可控制的風險因素:
    • 高血壓:血壓每上升20/10mmHg,風險增加一倍
    •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者風險增加2-3倍
    • 心臟疾病:心房顫動患者血栓風險增加5倍

症狀

中風的典型症狀可透過「FAST」口訣快速識別:F(面部歪斜)、A(肢體無力)、S(言語不清)、T(立即就醫)。急性發作時,患者可能出現單側肢體麻痺、視力障礙或突然的嚴重頭痛。部分病例會伴随失憶、認知障礙或空間定向障礙等較少見症狀。

不同腦部區域受損會導致不同症狀表現:

  • 大腦皮質損害:導致運動或感覺功能喪失
  • 基底核區損傷:可能引發不自主運動或平衡障礙
  • 腦幹受損:可能出現瞳孔反應異常或呼吸節律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約15-20%患者在完全發作前會出現「小中風」(暫時性神經功能缺損),這類症狀通常在24小時內消失,卻是即將發作中風的強烈預兆。

診斷

診斷流程通常分為急診評估和後續檢查兩階段。急診室工作人員會立即進行「 NIHSS中風評分」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並同步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振造影(MRI)確認出血或梗塞位置。對疑似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心臟超音波檢查有助發現心房顫動或心內膜炎等潜在病因。

血液檢查項目包括凝血功能測試、血糖和血脂分析,以及炎症指標評估。對疑似動脈狹窄的患者,腦動脈多普勒超音波或血管造影(DSA)可精準評估血管狀況。診斷過程中需區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因治療方式截然不同。

治療選項

急性期治療

缺血性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限為發病後4.5小時內,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tPA)靜脈注射可溶解血栓,但需排除出血風險。機械取栓術適用大血管阻塞患者,可經導管移除血栓,此手術需在發病後24小時內進行。而出血性中風治療則以控制血壓、減少腦壓為優先,部分患者需要手術清除血腫或修復動脈瘤。

後續康復治療

急性期後的康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和職能治療,幫助患者恢復日常活動能力。藥物治療需長期控制危險因素,如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華法林)防止再發。心房顫動患者需規律使用抗凝血劑,同時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預防

一級預防著重在風險因素管理: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將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目標值需低於100 mg/dL。戒菸可降低30-50%發病風險,飲食方面建議採用DASH飲食法,減少鈉攝取並增加膳食纖維。

二級預防針對已有中風病史者,需持續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並嚴格控制危險因素。對有頸動脈狹窄超過70%的患者,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置入術可降低再發風險。定期進行腦血管評估,包括磁振血管造影和超音波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病變。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當出現單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視力突然模糊等症狀時,應立即撥打緊急電話。即使症狀短暫消失(如小中風),也需立即門診就醫。有三高症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應每年接受腦血管風險評估,50歲以上族群建議每半年進行相關檢查。

若出現嚴重頭痛伴頸部僵硬、意識混亂或突然癲癇發作,應視為醫療急症。腦出血患者可能出現血壓劇升、瞳孔大小不一等危急徵兆,需立即送醫。家庭成員若發現患者出現「時間就是腦細胞」的警示症狀,應立即啟動急救流程。

 

常見問題

中風後的康復訓練需在什麼時間開始最有效?

中風後的康復治療應盡早開始,通常在病情穩定後24至48小時內即可進行。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等多面向的康復計畫,可有效改善肢體功能、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期介入能促進神經可塑性,增加恢復的機會。

日常飲食中有哪些成分需特別避免以預防中風再發?

高鈉、高膽固醇及高糖分的食物會增加血壓及血脂,提高中風風險,建議減少加工食品、油炸物及含糖飲料的攝取。增加蔬菜、全穀類及富含ω-3的深海魚類,並遵循「得舒飲食(DASH Diet)」原則,有助降低二次發作的可能。

情緒壓力是否會直接引發中風?

單純的情緒壓力並非直接導致中風的主因,但長期壓力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暴飲暴食),間接增加動脈硬化或血栓風險。建議透過運動、冥想等方式管理壓力,並定期監測血壓與血脂。

中風患者復原後,是否仍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是的,即使症狀改善,醫師通常仍會建議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或其他抗血小板藥物,以降低血栓形成風險。患者應遵循醫囑規律服藥,不可自行停藥,並定期回診評估藥物劑量與療效。

年輕人是否可能因熬夜或久坐而增加中風風險?

是的,現代研究顯示,30-40歲族群因熬夜、缺乏運動、肥胖或代謝症候群等因素,中風發生率逐漸上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可能加速動脈硬化,建議年輕人應維持規律作息、控制體重,並定期健康檢查。

Str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