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症狀

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命神經系統疾病,其症狀的發展過程具有明確階段性特徵。病毒通過受感染動物的唾液傳播,通常經由咬傷或抓傷入侵人體。一旦症狀出現,病情通常已進展至不可逆階段,因此早期識別潛在暴露風險至關重要。醫療人員強調,及時接種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防止疾病發展的關鍵。

狂犬病症狀的表現與疾病進程密切相關,初期可能僅有非特異性症狀,隨後逐漸出現神经系统受損的典型表現。患者可能在接觸病毒後數週至數年處於潛伏期,但一旦症狀顯現,平均存活時間僅數天。了解各階段的症狀特徵,有助於早期診斷與即時應對。

狂犬病的症狀不僅涉及生理變化,還可能伴隨心理行為異常。病毒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侵襲會導致多系統功能紊亂,例如感官過敏、自主神經系統失調等複雜症狀。這些症狀的逐漸惡化最終將引發呼吸衰竭或循環系統衰竭。

早期症狀與徵兆

狂犬病的早期症狀通常在病毒接觸後1至3週出現,但此階段症狀極易被誤判為其他疾病。常見的初期症狀包括局部創口周圍的異常感,如刺痛感或壓迫感,此為病毒沿神經軸突移向腦部的生物學現象。約40%的患者會報告傷口部位的異常感覺,這種現象被稱為「創口症狀」(wound symptoms)。

此階段可能伴隨非特異性全身症狀,如發燒、頭痛、噁心及全身倦怠感。這些症狀與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高度相似,常導致初期診斷延誤。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僅表現輕微癢癢或壓痛,而未出現其他明顯症狀。

  • 創口周圍異常感:刺痛、灼熱感或壓迫感
  • 輕微發燒(38°C左右)
  • 局部淋巴結腫大
  • 全身倦怠感

常見症狀

當病毒開始在腦部大量複製時,患者將進入「前驅期」,此階段症狀逐漸轉向神經系統受損的典型表現。超過70%的病例會出現「恐水症」(hydrophobia),患者在嘗試飲水時會引發劇烈喉部肌肉痙攣,此為狂犬病最具特徵性的症狀之一。此外,過度流涎、吞咽困難等症狀隨後出現。

自主神經系統紊亂在本階段顯著,患者可能出現多汗、心悸、血壓波動等症狀。約30%的患者會呈現「幻覺性恐懼」,例如對空氣進氣管的恐懼(恐風症, aerophobia),此與病毒對腦幹及小腦的侵犯有關。行為改變如焦慮、激動或躁動也是此階段的常見表現。

  • 恐水症與吞咽困難
  • 過度流涎與唾液分泌增加
  • 自主神經系統紊亂(血壓波動、多汗)
  • 行為改變(焦慮、躁動、幻覺)

疾病進展與症狀變化

狂犬病的症狀發展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前驅期、顯性期與末期。前驅期症狀持續約2至4天,此時患者可能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但神經系統症狀逐漸加劇。顯性期( furious rabies)為典型狂躁型表現,約占80%病例,患者會出現攻擊性行為、癲癇發作及自主神經系統失控。

約20%患者會發展為「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 rabies),此類型症狀以進行性肌肉無力為主,可能被誤診為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末期症狀包括呼吸衰竭、深度昏迷及自主神經系統完全衰竭,此階段通常在症狀出現後7天內引發死亡。

  • 顯性型:躁動、攻擊性、癲癇發作
  • 麻痹型:進行性肌肉無力、感覺障礙
  • 末期症狀:呼吸衰竭、循環衰竭、深度昏迷

何時應該就醫

若曾被動物咬傷或抓傷,無論傷口大小均應立即就醫評估暴露風險。即使傷口看似微小,若涉及高風險動物(如犬隻、蝙蝠),仍需進行暴露後預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任何接觸後出現異常症狀,如創口周圍的異常感覺或非特異性症狀,均需視為緊急醫療事件。

若已出現典型狂犬病症狀(如恐水、恐風、神經系統異常),應立即送醫並告知醫療人員暴露史。此階段已屬末期治療,但完整的醫療支持仍可延長生命並改善症狀管理。患者可能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接受呼吸支持及神經安定劑治療。

  • 任何動物咬傷後的創口異常感
  • 接觸後出現非特異性全身症狀
  • 出現恐水、恐風等典型神經症狀
  • 出現進行性神經功能缺損

狂犬病症狀的多系統受累特性,決定了早期識別暴露史的重要性。醫療人員需整合病史、症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即使症狀尚未顯現,暴露後的即時傷口處理與疫苗接種是預防疾病發展的唯一有效方法。

 

常見問題

若被動物咬傷後,即使動物看似健康,是否仍需立即就醫?

是的。狂犬病的致命性極高,即使咬傷的動物看起來健康,仍需立即清潔傷口並至醫院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狂犬病病毒可能在動物尚未出現症狀時已具傳染力,因此不可輕忽。

狂犬病的症狀是否可能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狂犬病的初期症狀如發燒、頭痛等易與流感混淆,但隨後出現的恐水、呼吸困難等特徵性症狀較少見。然而在症狀進展期,部分患者可能被誤診為精神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因此病史中若涉及動物咬傷,應主動告知醫師以利診斷。

若已出現狂犬病症狀,疫苗是否仍能治療?

狂犬病症狀出現後,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死亡率幾乎100%。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僅能在接觸病毒後尚未引發症狀的「暴露後預防」階段使用,因此接觸動物後立即就醫是關鍵。

被動物抓傷但未出血,是否仍需接種疫苗?

即使皮膚未破損或未出血,若存在抓傷或滲出液,仍可能有病毒接觸風險,應立即清潔傷口並諮詢醫師是否需要接種疫苗。狂犬病病毒主要透過唾液進入人體,但黏膜接觸(如眼、口)也可能傳播。

接種完狂犬病疫苗後,是否仍需避免接觸動物?

接種疫苗後仍應避免接觸不明動物,尤其是流浪犬貓。疫苗能有效預防感染,但不能取代傷口處理或暴露後的完整醫療評估。若再次接觸動物,仍需重新評估是否需要追加接種。

Rab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