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疾病是影響甲狀腺功能或結構的常見健康問題。甲狀腺位於頸部前方,形狀如蝴蝶,負責分泌調節代謝、成長發育及能量代謝的荷爾蒙。當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結構異常時,可能導致多種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全身器官功能。了解甲狀腺疾病的基本知識,有助於早期發現和治療。
甲狀腺疾病包含多種類型,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炎及甲狀腺癌等。這些疾病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異常、環境因素或年齡增長相關。近年來,因生活壓力增加及環境污染,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成為影響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本文將從成因、症狀、診斷及治療等角度,全面探討甲狀腺疾病概述。
遺傳傾向是甲狀腺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家族中若有甲狀腺疾病患者,後代患病機率可能提高。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如橋本氏病及葛瑞夫茲病)與特定基因多態性相關。此外,免疫系統異常會誤將甲狀腺組織視為外來物,引發慢性發炎反應,最終導致荷爾蒙分泌失調。
環境暴露與生活習慣也可能誘發甲狀腺問題。缺碘地區居民易因碘攝取不足導致甲狀腺腫大,而過量碘攝取則可能誘發甲狀腺功能異常。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及不當飲食習慣,可能影響下視丘-腦下垂體-甲狀腺軸的調節功能。此外,某些藥物(如胺碘酮)或環境污染物(如鈾、鉛)亦可能干擾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功能亢進(過度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的典型症狀包括心悸、手抖、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多汗及易怒。患者可能出現頻尿、失眠,且心跳速率加快導致血壓上升。部分患者眼睛突出(葛瑞夫茲眼病)或皮膚紅腫,需與其他系統性症狀區分。
甲狀腺功能低下時,體內代謝率下降,常見症狀包括疲勞、畏寒、體重增加、記憶力減退及肌肉疼痛。患者可能出現皮膚乾燥、頭髮脆弱或經期紊亂。嚴重時可能導致黏液性水腫,導致意識混濁或呼吸困難。
診斷甲狀腺疾病的核心在於血液檢測。常規項目包括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T3、T4濃度,以及抗體測定(如抗 thyroid peroxidase 抗體)。TSH值低伴隨T3/T4升高提示功能亢進,反之則為功能低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需結合抗體指數及臨床表現。
超音波檢查可評估甲狀腺大小、結節性質及血流分布。放射性同位素掃瞄能區分「熱結節」與「冷結節」,協助判斷良惡性。在疑似癌症案例中,細針穿刺活檢(FNA)是關鍵診斷工具,可直接分析組織細胞學變化。
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通常需長期服用合成甲狀腺素(如左旋甲状腺素),以補足荷爾蒙不足。功能亢進則可能使用抗 thyroid 藥物(如甲硫咪唑)抑制荷爾蒙合成。嚴重症狀可合併β阻斷劑緩解心悸等症狀。
甲狀腺結節惡性或過大壓迫周圍組織時,可能需手術切除部分或全部甲狀腺(甲狀腺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放射性碘治療常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良性腫大的治療,利用放射性碘-131破壞過度活躍的甲狀腺組織。術後患者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
雖然部分甲狀腺疾病無法完全預防,但可透過以下措施降低風險:
避免暴露於環境毒素,如工業化學物質或輻射污染區。女性在懷孕或更年期時,甲狀腺功能可能波動,此時應密切監測荷爾蒙水平。定期自我檢查頸部是否有無痛腫塊,並注意體重、體溫等代謝指標的變化。
出現以下情況應盡速就醫:
即使症狀輕微,若家族史中有甲狀腺癌或自身免疫疾病,也應主動進行甲狀腺功能篩檢。醫生可能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或血液檢查,以評估甲狀腺功能狀態。
若出現高熱、心律不整、意識模糊等甲狀危象症狀,需立即送醫急救。甲狀腺危象可能由未控制的甲亢加劇引發,需住院接受高劑量藥物及支持性治療。及時診斷與治療可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
當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急劇變化、心悸、手抖、畏寒或持續疲勞時,建議盡快就醫。這些症狀可能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相關,尤其是症狀持續超過4週或影響日常生活,應進行血液檢查確認甲狀腺激素水平。
甲狀腺疾病患者在飲食中應如何控制碘攝取?碘攝取需根據疾病類型調整: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應避免高碘食物(如海藻類),而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通常無需限制碘,但需遵醫囑。過量或不足均可能影響藥物療效,建議諮詢營養師制定個人化飲食計劃。
甲狀腺藥物治療期間,漏服藥物會有什麼影響?漏服甲狀腺荷爾蒙替代藥物(如左旋甲状腺素)可能導致症狀反跳,如疲倦或代謝減緩。應盡快在當天補服,但若臨近下次服藥時間則略過,次日按正常劑量服用。長期不規律服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設定提醒以維持穩定血藥濃度。
懷孕期間甲狀腺功能異常對胎兒有什麼潛在風險?懷孕期間甲狀腺機能減退可能增加流產、早產或胎兒智力發展問題的風險。甲狀腺刺激激素(TSH)需嚴格控制在孕期標準範圍內,孕妇應每6-8週進行血液檢查,並在產科醫師和內分泌科醫師共同監測下調整藥物劑量。
中醫針灸或草本療法能治療甲狀腺疾病嗎?目前尚無足夠科學證據支持針灸或草本直接治療甲狀腺疾病。這些方法可能作為輔助療法緩解症狀,但無法替代西醫的荷爾蒙替代治療或抗甲狀腺藥物。患者應避免自行停用正規藥物,需與醫師討論整合治療方案的風險與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