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概述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感染疾病,主要影響肺部,但也可侵犯其他器官。這種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公共衛生重要性,尤其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威脅性更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每年全球約有數百萬人受此病影響,顯示出其防治工作的迫切性。

結核病可分為「潛伏性感染」和「活動性感染」兩種形態。潛伏性感染者不會出現症狀且不具傳染性,但可能在免疫力下降時轉為活動性病例。活動性結核病則會引發明顯症狀,並通過飛沫傳播給他人。了解其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對控制疾病傳播至關重要。

現代醫學已發展出多種診斷技術與治療方案,但患者依從性和藥物抗性問題仍是挑戰。預防接種、公共衛生監測和早期治療是控制結核病的核心策略。以下將從成因、症狀、診斷到治療與預防等多個層面,全面解析這項全球關注的傳染病。

成因和風險因素

結核病的病原體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主要透過空氣飛沫傳播。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談話時,含菌的飛沫可懸浮在空氣中,接觸者吸入後即可能受感染。感染後是否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取決於個人免疫系統的強弱程度。

風險因素包括:

  • 免疫系統缺陷: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後服用免疫抑制劑者
  • 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腎衰竭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者
  • 醫療環境接觸:醫療人員、長期護理機構工作人員
  • 營養不良或貧窮環境:缺乏營養會削弱免疫力
  • 特定地區生活史:高發病率國家的居民或移民
這些因素會增加感染後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潛伏性感染者雖然不會傳染,但若免疫力急劇下降(如接受化療或感染HIV),可能在10年內轉為活動性病例。這種潛伏狀態的管理是防止疫情擴散的重要環節。

症狀

活動性結核病的典型症狀包括長期咳嗽超過三週、咳血或血絲痰、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持續發燒與夜間盜汗。這些症狀可能被誤認為一般呼吸道感染,導致延誤診斷。部分患者可能伴随疲勞感與食欲減退,這些非特异性症狀容易被忽視。

當結核菌侵犯肺外器官時,症狀會因感染部位不同而變化:

  • 腦膜結核:嚴重頭痛、頸部僵硬、意識障礙
  • 骨結核:脊椎疼痛、脊椎塌陷(Pott病)
  • 腎結核:血尿、排尿疼痛
  • 淋巴結核:頸部淋巴結腫大
這些特殊表現需要透過影像學與組織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潛伏性感染者通常無症狀,但需透過皮膚測試或血液檢測發現。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患者免疫狀態密切相關,兒童與免疫缺陷患者可能表現為非典型症狀,需提高警覺。

診斷

診斷結核病需結合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與微生物學證據。首先進行胸部X光檢查,活動性肺結核常顯示特定病灶如上葉陰影或空洞形成。痰液培養是黃金標準,但需要2-6週培養時間,現代分子診斷技術如GeneXpert可縮短至數小時。

皮膚測試(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和γ-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用於篩選潛伏性感染。疑似案例需進行詳細問診,包括接觸史、旅遊史與免疫狀態評估。對疑似肺外結核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組織切片、腦脊液檢查或電腦斷層掃瞄。

診斷流程需區分活動性結核與其他類似呼吸道疾病,如肺癌或肺炎。多重藥物抗性結核病(MDR-TB)的確診需進行藥敏試驗,這將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新型分子診斷技術的應用大幅提高了診斷速度與準確性。

治療選項

結核病治療遵循「多藥聯用」原則,通常需要6個月以上的藥物治療。標準方案包含異菸菴(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cin)、吡嗪醯胺(Pyrazinamide)和乙胺丁醇(Ethambutol)的四聯療法,前2個月使用四種藥物,後4個月改用核心藥物。這種方案可有效預防抗藥性產生。

多重藥物抗性結核病(MDR-TB)的治療更加複雜,需使用二线藥物如卡那霉素、莫西沙星,治療週期可能延長至18-24個月。治療過程必須嚴格監測藥物副作用,如肝臟毒性、視神經炎或周邊神經病變,必要時需調整用藥劑量。

直接觀察治療(DOT)是確保患者規律服藥的關鍵策略,護理人員需見證每劑藥物的服用過程。治療成功率與患者遵從性高度相關,治療中斷可能導致抗藥性產生。近年來,基因檢測技術的應用也推動了個體化治療方案的發展。

預防

卡介苗(BCG疫苗)是主要的預防措施,在結核病高發國家對嬰幼兒進行常規接種。接種後可降低嚴重型結核病(如腦膜炎)的風險,但對成人肺結核的保護效果有限。

公共衛生措施包括:

  • 接觸者追蹤:對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篩檢
  • 隔離通風:醫療機構對活動性患者採取呼吸道隔離
  • 高風險群體監測: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篩檢
公共場所加強通風系統可減少飛沫累積,降低傳播風險。

個人防護措施包括:

  • 佩戴外科口罩進行呼吸道衛生
  • 咳嗽禮節:使用紙巾覆蓋口鼻並妥善處理
  • 增強免疫力: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
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與發病風險。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出現以下情形應立即就醫:

  • 持續咳嗽超過三週且無好轉跡象
  • 咳血或帶血絲的痰液
  •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伴隨發燒
  • 長期盜汗與夜間發熱
這類症狀可能提示活動性結核病,需進行專門檢查。

具有高風險因素者(如HIV感染、接觸確診患者、免疫抑制治療中)若出現輕微呼吸道症狀,也應盡早就診。早期診斷可減少傳播風險並提高治療成功率。醫療機構提供免費篩檢服務,鼓勵疑似病例主動就醫。

特殊群體如醫療工作者、長期護理機構員工,應定期接受結核病篩檢。孕婦、兒童或老人等免疫力較弱群體,症狀出現時需提高警覺,因這類患者可能表現非典型症狀。

 

常見問題

肺結核的治療需要持續多久?若中途停止服藥會有什麼後果?

肺結核的標準治療方案通常需6至9個月,具體取決於感染類型及患者情況。若未完成全療程,細菌可能未被徹底殺滅,導致病情復發或產生抗藥性,進而演變成更難治療的「抗藥性肺結核」。因此,患者必須遵從醫師指示,定期回診並完成全療程。

肺結核的症狀與一般感冒如何區分?

肺結核的典型症狀包括持續性乾咳超過2週、咳血、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及夜間盜汗,而感冒症狀通常在1-2週內緩解且無長期體重變化。若症狀持續或反覆,應立即就醫進行專業檢查,如痰液培養或胸部X光。

接種卡介苗(BCG疫苗)後是否就完全不會感染肺結核?

卡介苗可降低嚴重型肺結核(如腦膜炎)的風險,但並非100%防感染。疫苗保護力因人而異,接種後仍需注意個人衛生,如避免接觸患者、保持空氣流通。高風險群(如醫療人員或家屬有患者)仍需定期健康檢查。

肺結核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

患者應佩戴口罩避免傳染他人,咳嗽時用衛生紙或手肘遮掩口鼻,餐具需與他人分開使用並定期消毒。居住環境應保持通風,避免群聚在密閉空間。此外,規律作息及均衡飲食能增強免疫力,有助病情恢復。

抗藥性肺結核的治療方式與一般肺結核有何不同?

抗藥性肺結核需使用第二線抗結核藥物,治療時間可能延長至18個月以上,且副作用較明顯(如肝臟損害、聽力影響)。治療期間需嚴格監測身體反應,並配合醫師調整治療方案。預防抗藥性關鍵在於避免自行停藥或間斷用藥。

Tubercul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