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及流行病學資料,因症狀可能與其他感染性疾病重疊,因此需透過系統性評估來確認診斷。診斷的關鍵在於及早發現細菌感染證據,以避免併發症並啟動適當治療。
傷寒的早期症狀如發燒、腹瀉可能被誤診為腸胃炎或流感,因此醫師必須仔細分析患者的旅遊史、接觸史及症狀發展過程。實驗室檢測不僅能確認病原體 Salmonella Typhi,也能協助排除其他類似疾病,確保治療的準確性。
醫師在進行傷寒診斷時,首先會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病史部分需確認患者近期是否曾前往流行地區旅遊、接觸過疑似病例,或食用不潔飲食。症狀發展的時間軸也是關鍵,例如發燒是否呈現梯狀上升、有無肝脾腫大等典型特徵。
身體檢查時,醫師會特別注意腹部壓痛、玫瑰疹(淡紅色皮膚斑)及心率變化。若患者出現腸出血或腸穿孔的警示症狀(如劇烈腹痛、血便),需立即進行緊急評估並優先排除急診情況。此外,年長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個案,症狀可能表現不典型,需提高警覺。
細菌培養是傷寒確診的黃金標準,主要採集血液、糞便或骨髓進行培養。血液培養在發燒初期(第一至第二週)陽性率最高,但後期可能轉為糞便培養。骨髓培養雖準確度高,但因侵入性較高,通常僅在其他檢測結果不明確時使用。
血清抗體測試是常見的篩選工具,主要測量O抗體與H抗體的變化。Widal test(虎德氏試驗)雖廣泛使用,但因交叉反應問題可能導致偽陽性結果,需配合動態抗體滴度變化(如兩週後滴度四倍上升)來判讀。新型抗原檢測如Typhidot-M/I已提升準確性,能區分急性和慢性感染階段。
快速診斷工具在資源有限地區扮演關鍵角色。快速抗原測試(如FeverTyphi Test)能於15分鐘內檢測糞便或血液中的特異性抗原,適合急診初步篩選。但這些工具的敏感度可能受感染階段影響,需搭配其他檢測確認。
流行病學評估工具包括旅遊史評估表與接觸者追蹤系統。醫療機構可能運用電子健康記錄分析患者旅遊史與症狀組合,協助臨床醫師優先考慮傷寒的可能性。此外,群聚感染事件中,接觸者的群體篩檢可有效控制疫情擴散。
傷寒的症狀易與其他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或瘧疾混淆。需與以下疾病區分: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現非典型表現,如無發燒或腸出血,需透過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排除其他急腹症。
早期診斷能大幅降低併發症風險,如腸穿孔或敗血症。抗生素治療若於發病第一週內開始,可將死亡率從約15%降至1%以下。此外,及早隔離患者能阻斷病原體傳播,避免社區群聚感染。
在資源有限的地區,快速診斷工具的普及能縮短診斷週期,但需注意假陰性結果可能。結合臨床判斷與動態觀察,可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檢測結果而延誤治療。
血液培養能檢測血液中的沙門氏菌,是確認傷寒的「金標準」,但需等待3至5天結果。糞便培養可確認腸道感染程度,且能追蹤治療後細菌排出情況,兩者結合能提高診斷準確率,尤其在症狀初期不明顯時更為關鍵。
傷寒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緩解是否代表可以停藥?即使體溫下降或腹痛緩解,仍需完成抗生素全療程(通常10至14天),因為未殺滅的細菌可能導致復發或產生抗藥性。醫師會根據培養結果調整藥物,患者應嚴格遵從用藥指示,避免自行停藥。
接種傷寒疫苗後,是否就完全不會感染傷寒?疫苗可降低約60%至90%的感染風險,但無法提供100%保護。疫苗主要針對 Salmonella Typhi,對部分變異株可能效力較低,且需配合飲食衛生(如飲用煮沸水、避免生食)才能有效預防感染。
傷寒患者在恢復期持續排菌,應如何避免傳染他人?患者康復後仍可能帶菌,需注意個人衛生,如如廁後徹底清潔手部,避免處理食物。若職業涉及食品業或醫療照護,應經連續三次糞便培養陰性後才可恢復工作,以防傳播給他人。
與傷寒患者同住,但無症狀的人需要接受檢查嗎?若同住者為傷寒帶菌者(如慢性腸道帶菌),可能無症狀卻持續散播細菌。建議接觸者進行糞便培養篩查,尤其家中有免疫力弱者(如嬰幼兒、長者)時,更需主動追蹤以阻斷傳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