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是一種由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受汙染的水或食物傳播。這種疾病在全球多數開發中國家仍存在,尤其在衛生設施不足的地區威脅性更高。傷寒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因此了解其成因、症狀及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傷寒的病原體沙門氏菌S. Typhi主要存在於人類的腸道和血液中,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在衛生條件惡劣的環境中,飲用水和食物易受汙染,導致大規模爆發。現代醫學已開發出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方法,但疾病在部分地區仍持續威脅公共衛生。本文將詳細說明傷寒的關鍵資訊,協助讀者全面理解此疾病的各個面向。
傷寒的直接成因是沙門氏菌S. Typhi的感染,這種細菌僅感染人類,並在患者腸道內繁殖。主要感染途徑包括:
高風險群包括: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康復後可能成為慢性帶菌者,持續散播病原體數月甚至數年。
傷寒的症狀通常在接觸病原體後7-14天開始出現,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類似,但隨後會逐漸惡化。典型症狀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患者會出現漸進式高燒(可達39-40℃),伴隨頭痛、全身倦怠感。此階段可能持續數日,容易被誤診為流行性感冒。
症狀在第二週加劇,出現腹瀉或便秘、胸腹部玫瑰疹、脾臟腫大。約10-15%患者會有腸道出血或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約第三週開始體溫逐漸下降,但腹瀉或消化道不適可能持續。此階段患者仍具傳染性,需持續隔離。
完全康復需數週,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後遺症如注意力不集中或體力下降。慢性帶菌者可能無症狀但持續散播細菌。
傷寒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初期症狀相似其他腸道感染,因此精準診斷至關重要:
醫師會根據發燒模式、玫瑰疹等典型症狀初步懷疑診斷。需特別注意是否有流行地區旅遊史或接觸史。
關鍵檢驗包括:
複合式診斷方法能提高準確率,尤其在流行地區需排除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
傷寒治療需根據細菌敏感性選擇抗生素,治療目標在於殺滅細菌並預防併發症:
目前一線用藥包括氟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和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週期通常為7-14天,需嚴格遵從醫師指示完成全療程以避免抗藥性產生。對抗藥性菌株,可能需使用複方抗生素治療。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是基礎治療,高燒患者需使用退燒藥(如對乙醯氨基酚)。嚴重併發症如腸穿孔需緊急手術治療。
治療期間患者排泄物仍具傳染性,需嚴格執行隔離措施。治療後需做後續追蹤,確認是否轉為慢性帶菌者。
預防傷寒需從個人衛生、疫苗接種與環境改善多管齊下:
活菌疫苗需口服兩劑,滅活疫苗則需肌肉注射。疫苗保護力約50-80%,建議計畫前往流行地區者接種。但疫苗無法100%預防,仍需配合其他防護措施。
在流行地區應遵守:
改善飲水供應系統、加強糞便處理設施是根本解決方案。醫護人員需對慢性帶菌者進行追蹤與治療。
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求醫:
若出現腹痛加劇、血便或意識混亂等警訊症狀,需視為急診處理。早期診斷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建議疑似患者立即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傷寒的治療成效與就醫時機密切相關,即使症狀輕微也需專業評估。慢性帶菌者可能無症狀卻持續散播病原體,社區篩檢對控制疫情至關重要。
康復初期建議採用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如粥、蒸蔬菜等,避免高纖維或刺激性食物以減少腸胃負擔。活動方面應避免劇烈運動,至少休息2週至體力恢復,因腸道可能因發炎尚未完全修復,過度活動可能誘發併發症。
如果接觸過傷寒患者,但未出現症狀,需要接受治療嗎?若與確診者有密切接觸(如共餐或接觸排泄物),即使無症狀,醫師可能依風險評估開立預防性抗生素。接觸者需觀察症狀至少21天,並避免處理食物或照顧他人以防傳播。
傷寒的疫苗接種後,是否仍需注意飲食衛生?接種疫苗可降低70-90%感染風險,但非100%防護。仍需嚴格遵守飲食衛生,如飲用煮沸水、避免生食,因疫苗對某些變異株可能效果較弱,且保護期約2-3年需補強。
傷寒患者痊癒後,是否會成為帶原者?少數患者康復後可能成為慢性帶菌者(約3-5%),特別是膽囊有結石或疾病者。帶菌者無症狀但可能散播病菌,需定期接受尿液或糞便檢測,必要時接受長期抗生素治療以消除帶菌狀態。
傷寒與一般腸胃炎的症狀如何區分?傷寒典型症狀包括持續高燒(39-40°C)、頭痛、腹脹及脾臟腫大,且白血球數可能下降;腸胃炎多為急性腹瀉伴噁心,但通常無長期高燒或器官腫大。若症狀超過3天未緩解,應立即進行血液培養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