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的症狀

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的傷寒桿菌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症狀通常在感染後一週至數週內逐漸顯現。初期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或腸胃炎相似,但隨病情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持續高燒、腹瀉、腹痛等典型特徵。及早辨識症狀對預防嚴重併發症至關重要。

傷寒的症狀呈現階段性變化,初期可能僅有輕微不適,但若未接受治療,病情可能惡化並導致腸出血、腸穿孔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不同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與表現方式可能有所差異,年長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症狀更為明顯。了解傷寒的症狀變化模式,能幫助患者及時就醫並接受正確診斷。

早期症狀與徵兆

傷寒的初期症狀通常在感染後7至14天開始出現,此階段可能被誤認為一般呼吸道或腸胃道感染。常見的早期徵兆包括持續性頭痛、全身倦怠感、輕微發燒(體溫約38°C至39°C),以及食慾明顯減退。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咽喉紅腫或肌肉酸痛,但這些徵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約有10%至30%的患者在發病初期會出現非特異性的消化系統問題,例如腹部脹氣、輕微腹瀉或便秘交替出現。此階段的症狀缺乏特異性,容易被輕忽,因此若症狀持續超過48小時且無改善跡象,應提高警覺並盡早就醫。

常見症狀

進入疾病第二週後,典型症狀逐漸顯現。最明顯的特徵是持續性高燒,體溫可能穩定維持在39°C至40°C,並呈現階梯狀上升趨勢。患者會出現腹部壓痛,特別是右下腹部位可能觸及腫大的肝臟或脾臟。約30%至50%的患者在病程第二週會出現玫瑰疹,這些為淡紅色斑丘疹,常見於胸腹部,按壓後會褪色。

  • 消化系統症狀:包括水樣腹瀉或柏油狀便祕、腸鳴音增強、噁心嘔吐
  • 全身症狀:持續性頭暈、肢體無力、畏寒與盜汗交替出現
  • 血液學異常:白血球數量異常降低,可能伴隨貧血現象

部分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異常,例如意識混濁、言語含糊或定向力障礙,這些症狀可能與病原體產生的毒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有關。

疾病進展與症狀變化

進入第三週後,患者可能進入重症期,此時症狀可能惡化或出現併發症。高燒可能持續不退,腹部症狀可能加劇為嚴重腹痛,尤其在右下腹可能觸及壓痛或反跳痛,這可能是腸併發症的前兆。約5%至15%的患者可能出現腸出血或腸穿孔,此時會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血便、血壓下降等急症症狀。

肝臟與脾臟的腫大程度可能隨病程持續加重,肝功能檢查常顯示轉胺酶上升。約10%的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惡化,例如持續性頭痛、抽搐或昏迷,這與腦膜炎或腦炎併發有關。此階段的症狀變化需要緊急評估,以避免致命性併發症。

症狀的個體差異

兒童患者可能以發燒與腹瀉為主,而年長患者可能表現為不明原因的持續性高燒與腹部壓痛。免疫力低下者可能症狀更為嚴重,且併發症風險增加。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無症狀帶菌者」狀態,但仍有傳播病原體的潛在風險。

何時應該就醫

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應立即就醫:持續3日以上不明原因高燒、腹瀉伴隨血便、右下腹劇烈壓痛、意識改變或抽搐。曾到傷寒流行地區旅遊或接觸疑似病例後出現類似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

即使症狀看似緩解,若出現症狀反覆或惡化現象,仍需再度就醫。例如退燒後再次升溫、腹瀉次數增加或出現脫水現象(如口乾、尿量減少),均需重新評估病情變化。

特殊族群如懷孕婦女、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抑制患者,即使症狀輕微也應立即接受專業評估。傷寒的症狀可能與其他腸道感染疾病相似,因此需透過血清抗體測試或微生物培養才能確診。

 

常見問題

如何區分傷寒與一般腸胃炎的症狀?

傷寒與腸胃炎均可能引發腹瀉或發燒,但傷寒通常伴隨持續高燒(約39-40°C)、腹部脹痛及玫瑰色皮疹。若症狀持續超過一週且無明顯好轉,應考慮傷寒可能性並立即就醫,醫師可能透過血液或糞便培養確認診斷。

接受抗生素治療後,患者仍需注意哪些飲食禁忌?

治療期間應避免高纖維、辛辣或乳製品,以免加劇腹瀉。建議採用低殘渣飲食(如白粥、蒸蔬菜),並確保充分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症狀緩解後仍需遵從醫囑完成抗生素全療程,以防細菌抗藥性產生。

傷寒疫苗接種後是否仍可能感染?

疫苗可降低感染風險,但無法提供100%保護。疫苗主要針對 Salmonella Typhi 細菌,但若接觸到未涵蓋的菌株或疫苗保護力不足,仍可能感染。因此,高風險地區旅遊時仍需嚴格注意飲食衛生,如飲用沸水及避免生食。

傷寒患者痊癒後,是否會留下永久性後遺症?

大多數患者痊癒後不會留下長期後遺症,但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腸穿孔或內出血等併發症,需手術治療。部分患者可能短期內感到疲倦或食欲不振,建議恢復期間逐步增加營養攝取,並避免過度疲勞。

家庭中有人感染傷寒,如何預防交叉感染?

患者使用之餐具、毛巾需單獨消毒,如以沸水煮沸或高溫清潔。接觸患者後務必徹底洗手,並避免共用飲食。若家中其他成員未接種疫苗,建議評估接種需求,並監測自身症狀至少兩週。

Typhoid F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