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主要影響大腸的黏膜層。這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會導致腸道黏膜持續發炎,引發腹痛、腹瀉及黏液或血液混合的排泄物。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此病多發於20至40歲及50至70歲的年齡層,且在發達國家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ulcerative colitis overview 的核心特徵在於病變範圍限於大腸黏膜,與克隆氏症等其他炎症性腸病不同。患者可能經歷長期緩解與急性發作交替的過程,嚴重病例甚至可能引發併發症如潰瘍穿孔或大出血。及早診斷與治療對控制病情惡化至關重要,但目前仍無完全根治的方法,治療目標以緩解症狀和預防併發症為主。
溃疡性結腸炎的成因複雜,涉及遺傳、免疫系統異常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遺傳學研究顯示,若家族中有第一代親屬患者,個人發病風險約增加3至5倍。特定基因如NOD2和ATG16L1的異常可能導致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異常,使細菌抗原更容易觸發免疫反應。
免疫系統異常是關鍵致病機制,患者的T淋巴細胞會誤將腸道正常細菌視為威脅,過度分泌TNF-α等炎性介質。環境誘因包括西方飲食模式(高脂肪、低纖維)、吸菸史、抗生素使用史及都市化生活型態,這些因素可能誘發遺傳易感者發病。
典型症狀通常緩慢發展,初期可能僅表現為輕微腹瀉或排便習慣改變。隨疾病進展,患者會出現每日多次水瀉伴黏液及鮮血,下腹絞痛常位於左下腹。約30%的患者會出現腸外表現,包括關節炎、結膜炎、皮膚紅斑等全身性症狀。
急性發作期可能出現嚴重症狀組合: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急診指征:
診斷流程需排除感染性腸炎及潰瘍性結腸炎的鑑別診斷。第一步通常進行大腸鏡檢查,直接觀察黏膜充血、潰瘍形成及出血點等典型病變,同步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學分析,確認隱窝異型增生等組織學特徵。
影像學檢查中,腹部CT掃瞄可評估腸壁厚度及並發症如糞石梗阻。血液檢查常見指標包括血沉(ESR)和C反應蛋白(CRP)升高,但這些非特異性指標需結合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讀。糞便檢查用以排除細菌性腸炎,如檢測出白血球或病原體需重新評估診斷方向。
第一線治療使用5-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如潰疡寧),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並減少腸黏膜發炎。嚴重發作時需合併使用類固醇(如潰瘍寧+潰瘍寧)控制急性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等副作用。
生物製劑如抗TNF-α單株抗體(如潰瘍寧)適用於傳統治療失效的中重度患者,需監測抗體產生及感染風險。免疫調節劑如6-巯基嘌呤(6-MP)和阿薩查寧用於維持緩解,需定期監測肝功能和白血球數量。
約25-30%的患者最終需要手術切除全結腸以根治疾病。手術適應症包括:
手術方式包括全結腸切除加回腸肛門成形術(IPAA),此手術可保留肛門功能但需分階段進行,術後需密切追蹤吻合口癒合情況。
目前尚無法完全預防此病發作,但可透過生活管理減少發作頻率。建議患者定期監測身體指標,包括血紅蛋白、白蛋白及發炎指數,以早期發現病情變化。
生活型態調整包括:
心理干預如壓力管理課程也被證實能降低發作風險,建議配合醫療團隊建立個人化的緩解計畫。
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門診就醫:
出現以下急診症狀需立即送医:
定期追蹤患者若在維持治療期間症狀惡化,應立即調整用藥方案以避免併發症惡化。
在發作期,建議採用低纖維、易消化的飲食,例如白飯、蒸魚及去皮雞肉,並避免高脂、辛辣及易產氣食物。可分為多餐少量進食,並諮詢營養師制定個人化飲食計畫。若出現嚴重腹瀉或出血,需暫停固體食物並以口服電解質液維持水分平衡。
生物製劑治療的長期使用是否會增加感染風險?生物製劑會抑制免疫系統特定途徑,可能提高輕微感染風險,如上呼吸道感染,但嚴重感染機率相對較低。治療前醫師會評估潛在感染風險(如結核病史),治療期間需定期追蹤血清學指標,並避免接觸感染源。接種疫苗(如流感疫苗)可降低部分風險。
接受全結腸切除術後,患者的生活品質會有什麼變化?全結腸切除術後需永久性回腸造口,初期需適應人工肛門的日常護理,但長期而言能有效緩解腸道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有排便次數增加或排便控制問題,透過造口護理教學及心理支持,約80%患者能逐步恢復正常社交與活動。
ストレス管理如何影響疾病的復發頻率?壓力會誘發腸道免疫反應異常,可能加劇發炎反應。透過正念冥想、規律運動(如瑜伽)及社交支持,可降低皮質醇分泌並改善症狀控制。研究顯示,規律壓力管理可將年復發次數降低30-40%,建議搭配藥物治療使用。
妊娠期間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是否安全?妊娠中使用傳統免疫抑制劑(如6-MP)需謹慎,因可能影響胎兒發育。現代治療傾向於在孕前停用高風險藥物,改用生物製劑(如adalimumab)並嚴密監測。研究顯示,孕期症狀穩定的患者早產機率與正常族群無顯著差異,但需由專科醫師全程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