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診斷

尿路感染(UTI)的診斷是一項結合臨床判斷與實驗室檢查的系統性過程。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描述、病史以及身體檢查結果,初步篩選可能的感染類型。診斷過程需區分上尿路感染(如腎盂腎炎)與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並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類似症狀的疾病。

現代診斷技術包括尿液分析、尿培養及影像學檢查,能精準定位感染部位並鑑別細菌種類。早期診斷不僅能避免併發症,還能針對不同患者群體(如孕妇、免疫力低下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以下將詳細說明診斷流程的關鍵步驟與技術。

臨床評估

醫師進行初步評估時,會系統性地詢問以下資訊:

  • 症狀起始時間與發展過程
  • 排尿頻率、疼痛程度與血尿現象
  • 既往尿路感染次數與治療反應
  • 是否有發燒、腰痛等上尿路感染警訊
這些關鍵問題能快速篩選出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高風險患者。

體格檢查方面,醫師會特別注意:

  • 下腹部位的壓痛位置
  • 腎區叩擊痛(疑有腎盂腎炎時)
  • 生命徵象(如發燒程度判定感染嚴重度)
對疑似複雜性尿路感染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或有尿路異常者),需追加詢問泌尿系統手術史與慢性疾病控制狀況。

醫學檢查與程序

尿液分析是診斷的基礎步驟,主要觀察:

  • 白血球酯酶與亞硝酸鹽測試
  • 顯微鏡下紅血球、白血球數量
  • 是否存在細菌或結晶
若發現白血球數量異常增加,結合化學試紙反應可初步確認感染存在。

尿培養是確認致病菌種的關鍵程序。患者需以無菌方式收集中段尿液,實驗室會培養24-48小時後:

  • 鑑定細菌種類
  • 測試抗生素敏感性
  • 確定菌落形成單位(CFU)濃度
菌落計數超過10^5 CFU/mL具診斷意義,低於此值需結合臨床症狀綜合判斷。

篩檢與評估工具

快速診斷試紙(如Dipstick test)在門診常被用作篩檢工具,可即時檢測尿液中的白血球酯酶、亞硝酸鹽與蛋白質。此方法雖快速但可能有偽陽性結果,需結合其他檢查確認。

影像學檢查在特殊情況下使用:

  • 超音波檢查用於評估尿路阻塞或殘餘尿量
  • 静脉腎盂造影(IVP)觀察泌尿系統解剖結構
  • 放射線核醫學掃描評估腎功能
這些檢查通常用於反覆發作或疑有結構異常的患者。

鑑別診斷

需與尿路感染鑑別的常見疾病包括:

  • 間質性膀胱炎
  • 間質性腎炎
  • 泌尿系統結石
例如血尿症狀可能由結石造成,需透過影像檢查排除機械性損傷。

女性患者需鑑別非感染性排尿異常,如間質性膀胱炎常表現為頻尿但尿液檢查無白血球增加。男性患者需考慮攝護腺問題或尿道狹窄造成的症狀模擬。特殊族群如孩童可能因解尿時疼痛而誤判為心理性問題。

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未及時診斷的尿路感染可能向上蔓延導致腎臟損傷,甚至引發敗血症。早期尿液分析可快速啟動抗生素治療,避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對孕婦而言,及早發現可防止早產風險。

定期篩檢對高風險群體至關重要:

  • 糖尿病患者每半年一次尿液檢查
  • 長期留置導尿管者需每月培養監測
  • 反覆發作者需進行尿路解剖結構檢查
數位健康工具如尿液分析APP雖無法替代專業檢查,但可讓患者及早發現異常並就醫。

 

常見問題

診斷後若症狀未改善,是否需要立即進行抗生素治療?

醫師會根據尿液培養結果選擇合適抗生素,若症狀持續或加重需及時回診。治療期間應完成全療程用藥,不可因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導致抗藥性或反覆感染。

平時有哪些生活習慣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再發風險?

多喝水促進排尿、避免憋尿、如廁後由前往後擦拭、穿著透气棉質內衣,可減少感染機會。女性性行為後盡快排尿也有助於沖洗可能進入尿道的細菌。

如果自行使用家用尿液檢測試紙顯示異常,但無症狀,是否需要就醫?

家用尿液試紙僅能初步篩選潛在問題,若測試結果異常即使無症狀,仍建議至醫院進一步檢查。因為無症狀的細菌尿可能需治療,尤其是老年人或有泌尿系統異常者。

尿路感染的診斷是否需要做膀胱超音波或影像學檢查?

一般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通常透過尿液分析即可診斷,但若反覆發作、症狀不典型或懷疑有結構異常,醫師可能安排超音波或 cystoscopy 檢查以排除其他潛在問題。

懷孕婦女若懷疑尿路感染,診斷流程會與一般人不同嗎?

懷孕期間尿路感染需更積極診斷與治療,因可能引發子癇前症或早產。檢查時除尿液分析,通常會直接進行尿液培養並選擇對胎兒安全的抗生素,治療劑量與時間也可能調整。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