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哌丁胺(Loperamide)是一種用於緩解腹瀉症狀的止瀉藥物,主要透過減緩腸道蠕動並增加腸道內水分吸收來發揮作用。此藥物屬於鴉片類受體激動劑,但因其作用主要在腸道,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較小,因此相對安全。臨床常見於治療急性和慢性腹瀉,包括旅遊者腹瀉、腸躁症引起的腹瀉型症狀,以及某些消化道手術後的腹瀉控制。使用時需注意適應症與用藥劑量,避免濫用導致嚴重副作用。
此藥物以口服膠囊或液體形式供應,通常需在腹瀉發作時立即使用,並持續至症狀緩解。雖為非處方藥,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心臟毒性,因此嚴格遵循醫囑至關重要。藥物作用機轉與其他止瀉藥不同,主要針對腸道功能調節,而非治療病原體感染。
洛哌丁胺的學名為Loperamide,常見品牌名稱包括「易蒙停」(Imodium)、Diamort及某些藥廠的專利名稱。不同國家或地區可能有其他商品名,但學名藥與品牌藥的活性成分相同,療效與安全性經臨床驗證。購買時應確認藥品標籤上的活性成分是否為洛哌丁胺,並避免與其他止瀉藥物併用。
部分複方製劑可能將洛哌丁胺與其他成分結合,但單方製劑為最常見的用藥形式。患者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並諮詢醫師或藥師確認適應症與禁忌。
洛哌丁胺歸類於「止瀉藥」(Antidiarrheal Agents)及「鴉片受體周邊作用劑」(Peripheral Opioid Receptor Agonists)。其化學結構與嗎啡類似,但因設計為難以穿透血腦屏障,因此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較弱,主要作用於腸道鴉片受體。
此分類特性使它與其他止瀉藥(如地衣芽孢桿菌)作用機轉不同,僅適用於非感染性腹瀉治療。使用前需排除細菌或病毒性腸胃炎,避免誤用導致感染惡化。
主要用於急性和慢性腹瀉的症狀控制,包括:
需嚴禁使用於細菌性腸道感染(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胃腸道阻塞或發炎性腸胃炎。誤用可能導致脫水惡化或感染擴散,需經醫師診斷後使用。
輕微副作用包括:
嚴重副作用需立即停藥並就醫:
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心電圖QT間隔延長」,增加心室顫動風險,尤其在肝功能異常患者中更為顯著。
以下群體需避免使用:
美國FDA曾針對此藥發布黑盒子警告,指出過量使用可能導致致命性心律不整。懷孕婦女僅在必要時使用,哺乳期婦女需權衡利弊後使用。肝臟功能不全患者需調整劑量,因肝臟代謝異常可能增強藥物毒性。
與以下物質併用可能影響療效或增加風險:
與抗生素併用時需謹慎,因腹瀉可能源於感染,過早使用止瀉藥可能延誤治療。服用益生菌或止瀉中藥前應諮詢醫師,避免成分交互作用。
成人初始劑量通常為:
兒童需按體重計算劑量(通常1mg/kg),嚴禁未滿6歲幼兒使用。應於腹瀉發作時立即服用,並以清涼乾燥處保存藥品。不可將膠囊拆解或與食物同時服用以避免吸收不均勻。
若遺漏規定劑量,應立即補服,但若接近下次服藥時間,應跳過遺漏劑量並恢復正常時程,嚴禁為彌補漏服而加倍劑量。若長期遺漏導致腹瀉反覆,應回診重新評估病因,而非自行增加劑量。
1. 拨打中毒緊急熱線或就醫
2. 帶藥品外盒協助醫師判斷
3. 避免自行誘吐,遵從專業醫療指示
過量可能導致心臟電生理異常,需立即進行心電圖與血液藥物濃度監測。急救措施可能包括使用納洛酮或電解質平衡治療。
服用洛哌丁胺後腹瀉症狀改善,是否應立即停藥?
建議避免突然停藥,應根據腹瀉次數逐漸減少劑量。例如當每日腹瀉次數低於3次時,可每6小時減半劑量,持續2至3天後停用,以避免症狀反彈。但若症狀完全消失超過12小時,亦可直接停藥,具體需依個人反應調整。
同時服用止痛藥是否會影響洛哌丁胺的安全性?
與阿片類止痛藥(如可待因)合用可能增加呼吸抑制等副作用風險,因兩者皆作用於鴉片受體。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通常無直接交互作用,但需注意止痛藥可能加重腸道不適。服用前應告知醫師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
長期使用洛哌丁胺是否會導致依賴或耐受性問題?
短期用藥(少於7天)依賴風險低,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誘導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藥效下降。若連續使用超過3天仍未改善,應停藥並尋找病因,不可自行延長用藥時間,以免干擾腸道正常功能。
服用期間飲食需注意哪些原則?
建議增加米粥、馬鈴薯等易吸收碳水化合物,避免乳製品及高纖維食物以減少腸道刺激。若伴隨噁心,可分次少量進食冷涼食物,但應避免含咖啡因飲料,因其可能加劇腸道蠕動。
懷孕或哺乳期間是否可以使用洛哌丁胺?
懷孕期間僅在醫師評估必要時使用,第一孕期應避免;哺乳期間短期使用通常安全,但單次劑量後需等待3小時再餵乳,以降低藥物經乳汁攝入的風險。若腹瀉持續超過48小時,應優先尋求其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