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madol(曲馬多)是一種合成的鎮痛藥,主要用於緩解中度至重度疼痛。其作用機轉與其他阿片類止痛藥類似,但具有獨特的雙重作用模式,能同時作用於阿片受體並增強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此藥物常見於手術後疼痛管理、癌症相關疼痛或慢性疼痛症狀的治療。
Tramadol的止痛效果約在服用後1至2小時開始顯現,藥效可維持4至6小時。與嗎啡等傳統阿片類藥物相比,其成癮風險較低,因此在特定情況下被視為替代治療選擇。然而,長期使用仍可能導致耐受性及依賴性,需嚴格遵循醫師指示使用。
此藥物的學名為Tramadol Hydrochloride,常見的品牌名稱包括:
不同劑型包含片劑、膠囊、注射劑及緩釋劑型,劑量範圍通常為50mg至100mg每劑。
在台灣及香港,此藥物需憑醫師處方購買,不可自行調整用藥計畫。不同品牌可能因製劑技術差異而影響吸收速度,患者應固定使用同一品牌以維持療效穩定。
Tramadol歸類為阿片類鎮痛藥,同時具有去甲腎上腺素及血清素再攝取抑制作用。其藥理特性介於傳統阿片類與抗抑鬱劑之間,因此常被歸為「混合型鎮痛藥物」。
此分類特性使Tramadol在治療慢性疼痛時,能同時緩解疼痛並改善因疼痛引發的焦慮或睡眠障礙。然而,其複雜的作用機轉也增加了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使用時需特別注意。
Tramadol主要用於治療中至重度急慢性疼痛,包括:
在某些國家也核准作為偏頭痛急性治療藥物。
醫師可能將其用於對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反應不佳的患者,或需要強效鎮痛但又不宜使用全效阿片類藥物的案例。然而,不建議用於頭部創傷或顱內壓升高的患者。
輕微副作用包括:
這些反應通常在身體適應藥物後逐漸緩解。
需立即就醫的嚴重副作用包括: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停止用藥並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禁忌症:對Tramadol或藥物中其他成分過敏者禁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呼吸抑製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及酒精或鎮靜劑使用患者需嚴格禁用。
懷孕與哺乳:懷孕期間使用可能增加早產或胎兒呼吸抑製風險,僅在母體與胎兒利益遠大於風險時使用。哺乳期間可能分泌至乳汁,可能導致嬰兒嗜睡或呼吸困難。
成癮與濫用: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生理依賴,突然停藥會引發戒斷症狀。醫師會定期評估疼痛控制與藥物使用模式,避免過度處方。
與其他鎮靜類藥物合併使用會加劇呼吸抑製,包括:
同時使用可能導致意識喪失或呼吸困難。
與抗凝血劑(如Warfarin)合併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服用此藥期間應避免飲酒,酒精會強化藥物的鎮靜效果並延長副作用持續時間。使用任何處方藥、成藥或中藥前,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
初始劑量通常為50mg至100mg每日,每4至6小時服用一次,最大日劑量不可超過400mg。緩釋劑型需整顆吞服不可掰開,以維持穩定血藥濃度。
老年人或肝功能不全者需減量,通常從每日50mg起始。服藥時間應固定,不可因疼痛程度自行增加劑量。若疼痛控制不理想,應回診調整處方而非自行增量。
若遺漏定時劑量且距離下次用藥時間超過4小時,應盡快補服遺漏劑量。若距離下次用藥時間短於4小時,則跳過遺漏劑量並恢復原定時程,千萬不可為彌補遺漏而加倍下次劑量。
若遺漏多劑且出現疼痛惡化,應立即聯絡醫師而非自行調整用藥計畫。長期使用患者若持續遺漏劑量,可能導致療效下降或戒斷症狀,需與醫師討論用藥計畫的可行性。
過量使用可能導致生命威脅的症狀,包括:
若懷疑過量應立即就醫,不可等待症狀自行緩解。
急救時可能需要使用阿片受體拮抗劑Naloxone,但需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使用。患者或照顧者應保存藥物於安全容器,遠離孩童接觸範圍。
服用曲馬多時是否需要配合飲食?空腹服用會不會增加副作用風險?
曲馬多可空腹或隨餐服用,但若服用後出現胃部不適(如噁心),建議與餐點一同服用以緩解。空腹服用本身不會直接增加副作用,但個體反應不同,若胃腸道敏感可調整用藥時間以提升耐受性。
長期使用曲馬多後突然停藥,會不會引發戒斷症狀?
長期規律使用曲馬多後突然停藥,可能引發頭痛、焦慮、肌肉痙攣等戒斷反應。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逐步減少劑量,避免自行停藥。醫師會根據用藥週期和劑量制定個人化減藥計畫,以降低不適風險。
曲馬多與抗抑鬱藥或安眠藥合併使用,會不會加強鎮靜作用?
是的,曲馬多與抗抑鬱藥(如SSRI類)或安眠藥(如苯二氮平類)合用,可能增強中枢神經抑制作用,導致過度嗜睡或呼吸抑制。用藥前務必告知醫師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醫師會評估風險後調整劑量或選擇替代方案。
服用曲馬多期間可以進行劇烈運動或操作機械嗎?
曲馬多可能導致頭暈或反應力下降,用藥期間應避免需要高度專注的活動(如開車、操作重型機器)或劇烈運動。若用藥後感到頭腦混濁,應暫停高風險活動並諮詢醫師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時間或劑量。
肝臟或腎臟功能異常者使用曲馬多,劑量需要調整嗎?
是的,肝腎功能不良者代謝曲馬多的速度較慢,容易蓄積中毒。醫師會根據肝腎功能檢驗結果降低劑量或延長用藥間隔。定期追蹤肝腎功能指數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病史至關重要,以避免藥物蓄積風險。